建设最美乡村学校 打造师生温馨家园——寿光市侯镇第二初级中学创建乡村温馨校园经验材料

来源: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侯镇第二初级中学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9日

寿光市侯镇第二初级中学坐落于美丽的历史古镇——侯镇南部,比邻著名的草编之乡草碾村。学校方圆十里之内,有始于清末的李桥面塑,有600余年历史的柴庄土陶,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碾草编,传统文化资源可谓得天独厚。为此,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开设了面塑、土陶、草编、剪纸、葫芦雕刻等“非遗传承”校本实践课程,积极开展社团实践活动。同时,学校又将“科技创新”课程和“田园农耕”劳动课程作为学校工作新的着力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与劳动实践能力。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频频荣获包括国家级大奖在内的多项荣誉,特色成果十分显著。

近年来,学校将创建乡村温馨学校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着力打造四张“校园名片”,唱响“绿萃教育”品牌,逐步形成了求实创新、和谐共进的优良校风。通过优美、温馨、和谐、奋进的温馨校园建设,学校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 “文化名园”,打造最美乡村学校

为了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学校着力打造了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文化名园”建设,旨在规范师生行为,陶冶师生情操,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一)以校风、校训为载体,形成鲜明的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以培养“会做人、会做事、会求知、会健体、会劳动、会审美”的“六会”人才为目标,遵循“人人都重要,个个都出彩”的办学理念,践行“梦想大舞台,做好小事情 ”的校训 ,形成了“求实创新、和谐共进”的校风、“敬业求索 博爱育人”的教风和“乐学、善思、勤奋、进取”的学风。

(二)营造优雅育人环境,打造主题文化公园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学校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发展规划、师生规范等方面综合考虑,本着“处处是教育景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学校文化特有底蕴”的校园建设原则,对学校各园区进行科学规划、绿化、美化、文化设计,打造出了“一场、三路、六园”主题文化公园,彰显文化育人特色。

一场:将教学楼前的广场打造成“明德广场”,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主题。

三路:中心甬路,命名为“启航路”,彰显励志主题; 东西甬路,命名为“芳华路”,彰显青春主题;操场东甬路,命名为“东升路”,彰显活力主题。

六园:桃李园,全校教师积极筹资购买树苗,学校统一规划管理,已形成包括桃树、李树、杏树等八个品种在内的大规模桃李园。师生一起种植、管理果树,套种花生、蔬菜,分享劳动果实,感受劳动乐趣。学生在劳动中得到教育——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幸福。

知行园,让石头开口说话,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教育,做到知行合一。

碧荷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每年荷花盛开时节,学校举办“荷塘校园文化节”,引导师生赏荷、爱荷,感受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健体园,学校整改操场配齐运动器材,为师生提供了锻炼健身的好场所。

静心园,学校借当地政府丹河治理之机,利用原河道两边景观石头,在学生公寓前建了一座形似沙漠之舟——骆驼的假山。如今假山已成为学校一大景观,其蕴含的脚踏实地、不畏寒暑的骆驼精神,也成了师生奋进的动力。

菜香园,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空闲地,在校园西北角开辟菜香园。师生利用劳动时间种植、管理、分享绿色无污染蔬菜。

整个校园有山有水,绿树成荫,亭台轩榭。花园、菜园、果园、藕园合理布局,最美乡村学校名副其实。

二、建设“爱心家园”,激发师生成长内驱力

爱是教育的前提。以“爱”为纽带,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校长关心师生,教师用爱育人,家校携手,共建和谐“爱心家园”。

(一)人人做主人

尊重每一个人,倾听每一个人的心声,师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商学校事宜。学校事宜,公开透明,让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知晓,征询、倾听、采纳大家的合理建议。

(二)党员干部做表率

“跟我干、向我看”这是侯镇二中干部的承诺。干部的工作量、工作作风、工作成绩堪称全体老师的表率。干部们用身先士卒勇挑重担的“领头羊”精神,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在干部的带动下,全体教师激情饱满地投入到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学校综合评估成绩逐年提升,2019年跃居全市前列。

(三)实施“暖心工程”

学校处处为师生着想,真心为师生办实事,努力营造温馨家园。近几年学校不断改善师生伙食,提高饭菜质量;给老教师过生日,给退休老师举办退休仪式;组织各种文体活动,让教师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设立心理减压工作室、阅读休憩室、健体锻炼室。学校全面落实“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全员育人导师制 ,导师和班主任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共同体”,让学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四)校长有约,搭建家校“连心桥”    

校长每周约见一个班3名家长,倾听家长心声。家长进校园,进教室,进宿舍,进餐厅,提出意见,以改进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内涵发展,营造家校和谐育人共同体。家庭、学校、社区心手相连,和谐温馨亲如一家。

(五)以“和”治校

家和万事兴。“和”,包括微笑、包容与沟通。以“和”治校,旨在微笑面对每一个人,包容每一个有过失的人,用沟通来化解工作和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

三、建设“自主学园”,助力师生成长  

课改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学校重视学校教研工作,校长亲自主抓学校课改教研工作,打造了高效“145”思维课堂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好平台,抓实教研,让每一位教师做到高效乐教;优化“145”思维课堂学习方式,让每一名学生做到高效乐学。

(一)搭平台,引导教师自主成长

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请专家、聘名师培训指导,走出去学等方式提升干部教师业务素质。同时充分发挥本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的作用,不让他们一花独放,而是让他们引来百花满园,把他们的高尚情操辐射到每一位教师身边,把他们过硬的教学、教研功力无私地撒向广大教师的心田。

(二)扎实开展“青蓝工程”,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实施“青蓝结对发展”活动。发挥集体智慧搞好教学,同时又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体现了大家庭的温暖,促进了教师快速成长。

(三)“优”课堂,悦动学生自主学习

践行“145”思维课堂学习模式,以“思维”为核心,课堂做到启思、静思、辩思、反思、拓思相结合。坚持课堂“四有”:有激情、有趣味、有秩序、有效率,实现快乐课堂。紧扣课堂“五环节”: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巩固拓展,实现高效课堂。通过“145”课堂改革,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学为主体,老师教为学生学服务,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工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中考成绩名列全市前列,近几年连续被评为寿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打造的“145”思维课堂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寿光市教科研中心领导的一致好评。

四、建设“幸福乐园”,唱响“绿萃教育”品牌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通过“绿萃教育”八类课程实施,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核心素养”,激发学生为中国梦矢志奋斗的正能量。

一是地方特色“非遗传承”课程。让“非遗传承进校园”,继承本地“非遗”特色,创新开设“剪纸、土陶、面塑、草编”等地方课程。既传承传统工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加强创新引导,推陈出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已被评为“寿光市非遗传承基地”。

二是科技创新课程。学校开设观察与实验、发明、3D、创客设计、电脑制作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是励志、感恩课程。立大志,追梦想;感恩心,敬亲师。培养学生既要有胸怀枝繁叶茂于广阔天空之志,又要牢记脚下深厚土地之养育恩情。

四是文体课程。校园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节日活动精彩纷呈,促进学生强身健体,培养学生多种艺术才能。

五是传统文化课程。通过道德大讲堂等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谦逊儒雅品格。

六是田园劳动课程。躬耕思本,行路广识。充分利用学校桃李园和菜香园开展劳动实践,让学生接受“农圣文化”熏陶,体验农事劳作,感受劳动光荣、劳动幸福。

七是研学旅行课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学生视野。

八是入离校课程。入校时明礼增智定规矩,明事理,抓习惯,促养成;离校时感恩、起航。

通过“绿萃”特色校本课程开设,让学生内外兼修养德行,科技创新活思维,体育锻炼强体魄,艺术陶冶育情操,回归教育本真,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目标。

在“绿萃”教育品牌引领下,学校营造了自然健康的生态教育,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让校园充满生机,让阳光洒满师生的心田,让成长的每一天都精彩幸福。

五、绿意满园,萃凝飘香

学校中考质量连年提升。2018年、2019年学校中考成绩持续提升,连续被寿光市教体局授予“教学质量优胜单位”称号。

劳动特色教育结硕果。《寿光市农村沼气与蔬菜大棚结合技术的调查报告》获山东省一等奖。《寿光市城乡垃圾处理方式调查报告》《寿光市雨水篦子形制、雨水口污染与泄洪能力调查》《校园垂柳病虫害的调查与防治》获潍坊市一等奖。校本课程《地域化特色活动》被潍坊市教育局评为校本课程一等奖。校本课程《剪刀下面的世界》被评为潍坊市精品课程。《开发活动育人校本课程 深化学校育人效果》在《人民教育》等媒体进行宣传。

科技创新成绩显著。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频频荣获大奖。 几年来,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验创新、教具制作、电脑制作大赛中,学校获得全国一等奖21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19个。山东省一等奖52个、二等奖81个、三等奖69个,市县级奖项共计216个。

媒体报道、社会关注。2019年5月10日,《潍坊晚报》刊登《寿光市侯镇二中:党员领衔课改路,145思维课堂见成效》;2019年10月8日,《潍坊教育信息港》刊登《寿光市侯镇二中:推行全面加特色发展 建设师生成长幸福乐园 》;2019年10月18日,《大众日报》刊登《寿光市侯镇二中:党建引领文化建设,打造乡村文化名园》,对学校的先进典型做法予以报道。

2019年11月4日,寿光电视台《寿光教育》频道播出《侯镇二中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 开展特色实践活动》;2019年11月29日,潍坊电视台《潍坊教育》播出《寿光市侯镇二中特色课程进校园》;山东教育频道在2019年12月20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在2019年12月22日以《专业教师+民间艺人 让非遗在课堂活起来》为题对侯镇二中特色学校建设给予了大力宣传报道;2021年5月,山东教育电视台以《“老把式”带“小把式”构建劳动教育新样态》为题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

侯镇二中全体师生将以“学校发展,我的责任”的主人翁精神,以“志存高远,勇攀高峰”的理想信念,以“困难面前,勇往直前”的毅力斗志,打造“爱心、自主、幸福”的教育乐土,把学校办成学生成才、教师幸福、校园优美、校风优良、教学优质、崇尚文明的乡村温馨学校,用勤劳的汗水浇灌出侯镇二中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