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宜丰,镶嵌于中国江西省西北部的一颗璀璨生态明珠,自古因“炎凉适宜,物阜民丰”而得名,素来人杰地灵,享有禅宗圣地的美称。花桥中心小学位于宜丰县东北隅——唐代鲁班坊,鲁班坊是宋之名臣雷孝友,明之赵应选的故乡。该校是一所寄宿制农村学校,在校学生363人,其中寄宿生158人。管辖一所幼儿园和8所教学点,幼儿园在园学生105人,教学点45名学生。513名孩子和56位教师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花桥中心小学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秉持“让每朵花儿芬芳绽放”的育人目标,培养“向阳、向善、向上、向美”的花儿少年,努力实现“以德立人、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办学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建成了花园式的农村特色示范学校。
近年来,学校立足实际,紧扣“以德立人、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办学目标,全力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全体教职工以“花儿文化”为纽,奏好“滋养土壤”“播撒阳光”“丰盈养分”三部曲,合力唱响“花儿文化”和谐乐章,朝着办学条件上档次、教学质量上台阶的目标,着力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温馨、和谐、平安的校园氛围,建设成小而美、小而优的乡镇寄宿制学校,努力将学校建设成设施高标准,学生高素质、教师高素养、办学高水平的乡村学校,建设成师生快乐工作幸福成长的温馨校园。
一、滋养土壤,文化引领,筑牢花根基
土为根之本。学校以“让每一个墙面都能说话,让每一个空间都有灵性”为抓手,坚持文化引领,夯实温馨校园建设基础,创设适合农村孩子成长的育人环境,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效果。
(一)花儿文化“飞檐走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漫步在这个温馨的“百花园”,“花儿文化”的身影随处可见。校园里的每一面墙、每一块橱窗、每一条走廊,都向来者述说着花儿与园丁的故事。
走进校园,美丽花朵点缀其中,感受花的芬芳,聆听花的声音,学习花的品质;走进楼道,耳目一新、文化凸显的设计熏陶着每位花儿学子;走进教室,意味隽永、风格迥异的“一班一花一品”的文化布置,“花博园”“花枝俏”是孩子们才华展示的舞台;走进走廊,各具特色的中队名,书画花坛、成长足迹、心灵之约等栏目,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构成了花桥中心小学独特而美丽的画面。
(二)花儿文化“特立独行”。“花儿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墙壁、橱窗和过道会说话,还体现在“花儿成长课程”“花儿养成教育”的校本课程上,倡导幸福生命教育。学校充分挖掘“花儿文化”内涵,弘扬“花儿”特立的精神,自主编辑《花儿课程之“好习惯早养成”》《花儿课程之“朵朵放光彩”》等校本教材,并把民间艺术“舞狮”文化引进校园,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营造喜庆热烈、多姿多彩的校园氛围,锤炼幸福发展的园丁,培育向阳、向上的花朵。
学校借助乡村少年宫平台,把民间艺术舞狮文化引进课堂,成立了舞狮队,每周开设两个课时的训练课。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伴奏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百兽之王的威猛、霸气,富有阳刚之气。这一课程的开发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艺术瑰宝,还让学生了解舞狮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品质,提高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热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花儿文化正以其独有的方式默默承载着育人功能,感染着每位花儿少年。
二、播洒阳光,以人为本,花香溢满园
不懂阴阳,不是好花匠。学校的管理其实就是人心的管理,让教师有归属感、成就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留住优秀教师不是少政策也不是缺措施,关键还在抓落实,三大体系保障让学校的老师们心神定、留得住、干得好。
(一)花园美景留住人。“栽好梧桐树,留住金凤凰”,为了留住优秀教师,学校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了让老师在学校有个“家”,筹资123万元新建了24套周转房,筹资15万元新建了标准化厕所,食堂实现了“明厨亮灶”,学生宿舍围绕“温馨家园、你我共建”的口号,筹措资金安装了空气能热水器、空调,更换了标准化床铺,保障学生一人一床,冬天有热水、夏天不炎热,宿舍文化氛围浓厚,处处温馨暖人,切实解决了师生生活的基本问题,学习和休息两不误,让家长放心,学生舒心。如今,装饰一新的校园在鲜花簇拥下优美典雅、生机勃勃,教学楼内教学设备先进,教学条件优越,智慧课堂、创客室、微机室各科功能室一应俱全,足球场、篮球场、环形跑道、健身休闲广场成了师生们嬉戏,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二)成长中心塑造人。“播撒心灵阳光、快乐健康成长”是花儿成长中心工作的座右铭,成长中心是搭建家校沟通的重要平台。每月学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对老师、家长志愿者进行培训,着力发挥家校共建的教育助推力。家长志愿者来校值班维持校门口上下学的秩序,检验食品安全,参与学校管理,还协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与家长、社区共同站在同一平台上,从不同角度对孩子实施“双师”教育,一起帮助花儿少年健康成长。
办好假日课堂,关爱留守孩子,情暖贫困孩子。为了让全校37位留守孩子,26位贫困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在花儿成长中心开设了留守孩子之家,建立了留守孩子、贫困孩子档案,开通了亲情视频办公室,为每一位孩子寻找了一位代理家长;同时向乡党委政府申请在每个行政村都设立了假日课堂,对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从学习上帮助,从心理上引导,弥补留守孩子、贫困孩子的亲情缺失,更为农村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三)园丁之家关爱人。“园丁之家”担负着师德师风建设、关爱贫困教师和开展教工文化活动的重任。温馨美丽的环境、同耕乐进的园丁、丰富多彩的活动已然成为学校最美的一道风景线,下班后换上轻便的运动鞋,沐浴着和煦的夕阳环校漫步,到球场上打气排球已成为学校实践“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理念的一种特殊方式。通过环校漫步,打气排球等活动增强了园丁的凝聚力,老师们走出办公室,走到阳光下,亲近校园的一草一木,感受温馨校园的魅力,心中倍感温暖。
三、丰盈养分,内涵发展,朵朵放光彩
万物生长靠太阳。“花儿文化”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站在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角度,全体教师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使命而提出来的。“花儿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让每一朵花儿芬芳绽放,让每一位园丁幸福安康。
(一)锻造“花儿文化”,不拘一格育人才。生活处处有课程,一言一行皆教育。学校围绕一个中心——让每一朵花儿芬芳绽放。六年影响一生,学校确定了学生六年在校学习的五个一目标: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写得一手好字;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掌握一个音体美方面的技能。对标这五个一目标,学校制定了五个加强和两个确保:一是加强课程改革的实施力度;二是加强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三是加强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四是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五是加强特色工作的力度。同时做到两个确保,一是要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二是要确保师生安全零事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花儿课程涵盖艺术之花、科技之花、文学之花和生态之花,共开设了22门特色课程,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实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把“花儿文化”与课程要求融为一体,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二)铸就“花儿文化”,合情合理立规矩。“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谁是这个花园的园长呢?是制度。多年以来,学校在制度建设中采取“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借鉴他校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不断修改和增加新的内容。
为了给“温馨校园”的建设保驾护航 ,学校通过教代会积极探讨,反复研究《花桥中心小学温馨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首先广泛征集教师的意见,接着在借鉴他山之石的基础上拟出方案的框架,最后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方案。学校建立起完整的花桥中心小学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做到每项制度切实可行,每项制度有负责人和具体落实人,保证了温馨校园建设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三)落实“花儿文化”,育人质量稳攀升。近年来,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配齐配足师资,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王玲老师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坚持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青蓝结对”的培养机制,以老带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定期开展赣教云教学通2.0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积极开展“五课”活动,多渠道搭建学习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经常外派教师走出去学习,积极开展校外培训与研讨,确保教学质量稳中攀升,确保学校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精心经营“花儿文化”,积极推进温馨校园建设,需要时间的沉淀,久久为功。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每一位老师都尽心,学校更用心,花小人必然会充分挖掘和利用“花儿文化”的内涵,引领学校走向辉煌,“花儿文化”必然会结出幸福之果!
走进新时代,奋斗正当时。温馨校园的创建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花小人愿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一生,花小人将继续学习,不断探索,持之以恒努力创建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校园,创建一个富有本土特色的温馨校园,花桥中心小学走上了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