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爱智少年,争创温馨校园——肃州区黄泥堡中心小学创建温馨校园经验材料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3日

黄泥堡中心小学始建于1943年,占地面积18335平方米,是酒泉市肃州区唯一一所少数民族乡寄宿制小学。学校现有教学班5个,在校学生48人;现有专任教师12人,高级教师2人,省级农村骨干教师1人。近年来学校以“爱·智”为圆心,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因子,凸显办学特色。学校被评为“甘肃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校”。

一、大力改善条件,共建优雅别致幸福家园

近年来,学校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对教学楼、公寓楼进行整体改造;新建了厕所、食堂、操场。校园建筑整体格调极具裕固族特色,与距离不足百米的“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相映争辉。学校按农村小学二类标准建有音乐、美术、计算机、科学实验、舞蹈专用教室5个;图书室、心理咨询室、卫生保健室等功能教室7个。学校紧跟“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智能黑板,城乡互动直播课堂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入教室,进课堂。“一千零一夜”广播系统入公寓、进寝室。“明厨亮灶”、校园监控网、一键报警等校园安全保障措施到位,师生沉浸在温馨校园的幸福之中。

二、挖掘文化内涵,共建“爱·智”幸福家园

一是以爱育爱,培植“爱·智”校园文化。确立了以“尚德、启智、敏行、大方”为主题的教室文化、走廊文化、操场文化。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完成了以《三字经》、《论语》、民俗故事等为内容的国学长廊;以“言谈之礼”“仪表之礼”等为内容的礼仪长廊。为进一步培植“爱•智”校园文化,学校把图书摆出来,把实验设备拿出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看书、去探究,充分发挥设备育人的作用。利用图书馆、科学探究活动室、科学实验室等活动场馆,开展多种内容的小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学校被市教育局、市旅游局确定为“酒泉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二是以智启智,培养“爱•智”少年。学校积极开展各项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结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组织少先队员代表开展对校外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的慰问、帮扶等志愿活动。开展“绿色环保,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节粮、节水、节电、节纸”等实践活动。开展“诚信伴我成长,我与诚信同行”故事演讲比赛和“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书信大赛,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加强体育艺术教育,通过“阳光体育进校园”活动,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大课间活动为辅、综合活动课为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常态化坚持每周一次锅庄舞,每天大课间参与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培育阳光少年。同时,多次举办以“我快乐我运动”为主题的春秋季运动会、“唱红歌诵经典爱劳动”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比赛、汉字听写比赛等,开启“爱•智”之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创建阳光体育校园。学校认真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定期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适时帮助引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强化法治安全教育,创建和谐温馨校园。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生存教育课程、校园广播、宣传栏、家校微信交流群等阵地,积极扎实开展食品安全、消防、交通、传染病防控、禁毒、反邪教、防溺水等法治教育活动,定期邀请公安干警开展法制讲座,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意识,学校被评为“酒泉市平安和谐校园”。

三、知行合一,共建劳动教育创新幸福家园

一是深度融合,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巧妙的渗透、融合,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例如低年段数学教学中,安排学生动手制作钟面,通过模仿、制作,学生对于钟面的时针、分针就会认识得很清楚,还会掌握钟面有12格等知识,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体验到动手的乐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知行合一,在“实”字上做文章。学校开启“学校+家庭+村组”劳动教育新模式。加强校园劳动,在校园保洁、环境绿化美化、住宿生内务整理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学生自主参与到劳动中提高了主人翁意识。学生分担家务劳动,将劳动竞赛延伸到家庭,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实践,学生学会自己整理床铺、书桌,学习洗碗、洗衣、扫地、日常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拓展校外教育,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社区实践活动。重阳节组织学生慰问孤寡老人,走进困难及孤寡老人的家中,为他们送去祝福,帮助他们整理家务。三是寓教于乐,在“趣”字上创新。学校注重营造氛围,激发兴趣,通过扮演打扫卫生的保洁员,班级的美容师等角色,激发学生劳动兴趣。注重示范引导,老师带领学生体验父母的工作,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务、干农活,喂养家里的动物,让学生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同时通过劳动实践课相互交流学习,让孩子们自己选种、播种、栽培。劳动实践教育不仅仅在学校,更重要的是家庭,学校提倡家长每逢节假日放手让学生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四、巧借地气,共建民族团结教育特色幸福家园

学校48名孩子中,有30名是裕固族孩子。学校围绕“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特色,唱响民族团结教育新曲。一是以宣传为手段,氛围浓厚。学校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利用校园广播,每天中午、下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政策宣传、法制教育等。制作内容丰富的宣传栏,生动形象地展示各民族的民风、民情和民俗,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让广大学生在了解民族知识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全校师生心中。 二是以课堂为土壤,内涵丰富。 课堂是学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主要途径。利用主题班会活动时间,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的新活力。学科教学注重渗透,各学科教材中有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学校主要采取学科知识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方法实施教育。教研组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组织专题研讨,深入发掘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点,分解任务落实内容,将民族团结相关知识融入德育教学过程中。 三是以活动为载体,硕果飘香。 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增进交流、互通感情。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利用本地区“醉美裕固情,多彩黄泥堡”系列活动,开展民族文化展示和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促进各民族同学间交流和沟通,增进和谐互助的感情。利用校园网络,组织观看民族团结视频资料,了解甘肃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班级制作以“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政策”等为主题的板报,宣传民族团结相关知识、本地区民族文化传统。利用音乐课、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积极学唱、传唱民族团结歌曲,充分展现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创和谐的精神面貌。开展“我爱家乡”民族团结教育社会实践,组织学生通过参与乡村活动,深入了解民族地区民俗风情、发展变化。四是以生活为课堂,传承特色。学校将村组生活实践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鲜活课堂。老师在假期尝试制作裕固族传统服饰、配饰,大到各种挂在肩头的褡裢(书包),小到手掌大小的针线包。鼓励学生走访街坊邻居,对裕固族文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跟着村民们学做服装配饰和各种小工艺品,争做小小传承人,体验家乡的文化带给自己的种种乐趣,不仅传承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还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友谊。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培育下,校园正热烈绽放着民族团结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