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育桃李 温馨暖校园——丰宁满族自治县胡麻营小学乡村温馨校园创建经验介绍材料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5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胡麻营镇中心校胡麻营小学以“明德”为办学理念,以“明德、知礼、善学、博爱”的校训为落脚点,培养会学习、知礼仪、有爱心、品德高尚的阳光少年。学校1973年由胡麻营村筹建;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资和胡麻营村共同建设后,更名为胡麻营希望小学;2006年由台塑集团投资兴建,2007年9月投入使用,又更名为胡麻营明德小学,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在县委县政府和教体工委的关注下,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优化师生学习、生活和文化环境,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孩子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校园环境布局建设科学合理

我校占地面积16 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210平方米。办公、教学、实验、活动区域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布局合理。现有教学楼一幢,宿舍及功能教室楼一幢,伙房一间。现有10个教学班,均配备先进触控一体机及展台,均能连接互联网,便于教学。学校功能教室齐全,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各1间,图书室及图书阅览室1间共88平方米,计算机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各1间,录播教室、亲情小屋、卫生室、少先队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各1间,体育器材室2间,学校建有“芭莎”美育教室1间,“零钱电影院”1间,“燕京八绝”校园展厅1间,健身房1间,既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孩子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并将爱国的种子从小根植于学生心中。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葱茏,环境宜人。宣传栏里内容丰富,有常规要求、保健常识、体育运动、文明起源、校园安全、营养改善计划、禁毒教育等。学校选址条件良好,无自然灾害潜在危险,学生上下学路程不超过2.5千米,路途无安全隐患;最大班级人数30人,无大班额现象;教室设计符合国家8级抗震标准,通风良好,各处各室按照国家规定都配置了灭火器,自然采光良好,室内照明符合要求,有利于学生视力保护。学校配备了保安2名,24小时值班,安装了28个摄像头,做到校园监控无死角,配备了健康室,学生安全与健康设施基本齐全。

二、办学条件保障到位

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标准配置师资,教师配备数量充足,学科教师配套齐全。学校教育经费充足,能够保障学校日常运转;学校建有400米塑胶操场一个,音体美器材、图书充足,实验仪器齐全合格,互联网网速达到千兆,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能够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生活设施齐全,建有足够空间的食堂,师生食堂一间,能够满足学校师生就餐,伙房实现了明厨亮灶,就餐环境卫生干净。学校建有水冲厕所,满足师生如厕,采用网管供水,学生上学期间均供应开水;学校设有男女浴室,保障师生洗浴要求,采用锅炉供暖。学校为教师配备周转宿舍,周转宿舍配有独立小厨房,宿舍内配有独立卫生间和淋浴间,为学校路远教师提供了完善的在校生活保障措施。

三、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配齐各科教师,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授课,确保学生达到规定学业水平。学校连续六年被县教体局评为“综合考评工作优胜单位”“安全稳定先进单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坚持开展“1234”教师培养工程,即一年合格,两年成熟,三年骨干,四年优秀。依托青蓝工程、明德讲堂、名师引领、专家指导、区域共研、校际交流等进行教师培养。近三年,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22年一项市级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两项市级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课题已立项开始研究。

2.突出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学校是半寄宿制学校,根据学生在校时间,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各学科教师在期初根据学生家庭情况、上学期表现、性格分析各学生,给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教师课上提高课堂效率,并自愿利用午休、晚自习及课间边角时间对本班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课下积极组织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活动以及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兴趣爱好,2016年全县大课间评比荣获农村组第一名;2017年作为分会场圆满承办了全县农村小学足球赛,被评为市级足球特色学校,同年被承德市授予“少先队先进集体”的称号;学校的勇拓队在“2017全国青少年创客联赛”中摘得全国第一名桂冠,荣获全国特等奖;2018年夺得全县足球夏令营联赛冠军;同年取得国家级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县汉字听写大赛荣获一等奖,中小学足球赛一等奖;2021年全县足球夏令营联赛获季军,实现了一班一特色,一师一专长,一生一特色。

3.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确保学校“双减”工作落实到位,学校安排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课外活动不少于1小时,保证学生休息时间不少于10小时。

4.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围绕育人目标,上好全天候的德育课程,做好学校“一日十常规十二件小事”即走好路、说好话、做好操、升好旗、扫好地、上好课、读好书、写好字、吃好饭、睡好觉、摆好桌凳、放好用品,从入校到离校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做了要求,每件小事都用三四个字概括,并编了朗朗上口的歌谣,好听、好记,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从每天的打扫卫生做起,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队会、晨会、班会开展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校特设劳动基地,每年组织学生春种秋收,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活动,如每年的清明节扫墓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学校都要举行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文艺节目展演活动等,丰富校园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住宿生经常利用晚自习时间在零钱电影院观看红色影片,让爱党爱国的种子从小扎根心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树立长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志向。

四、校园文化积极健康

学校注重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学校利用研学旅行的形式,参观了县博物馆和红色教育基地,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每天坚持做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学生每天按照各自区域清扫环境卫生和教室卫生,重在保持,校园四季翠绿,树木葱郁,环境干净。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挂牌上墙,楼道文化本着在明理中励行,在学习中创新,在劳动中成长,在关爱中生活的思想让孩子成长。一楼以明德知礼为主题进行楼道文化布置。大厅是教师风采和学校的一训三风、荣誉展示。二楼以善学为主题。展示了学生乐于读书的生活剪影和学生写作作品展示、1+6课程目标及上课实践过程中的照片、研学旅行、德育课程实践过程及成果展示、精彩社团魅力足球剪影及创客成果展示几方面内容。三楼围绕“博爱”主题设计了爱祖国、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爱家乡、爱我们的满族文化几个板块。宿舍楼以习惯养成为主题,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良好的习惯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让每一处文化都有故事,能为师生树立榜样、指明方向,还起到点缀校园的作用。学校德育处根据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适时安排班级文化更换,将班级文件建设成绩列入班级考评。学校晨读、午写长期坚持,学习之余,学校还提供学生小憩的长廊、草地,学校还建设了名叫“桃李园”的劳动实践基地,课余时间孩子们在这里学会了翻土、播种、浇水等劳动技能,了解了常见蔬菜的相关知识。学校校风优良、教风质朴、学风醇厚,精心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每个孩子都乐在其中。

五、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相处融洽,行为举止文明,彰显礼仪规范,教师不歧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与他们交朋友,谈心交流;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很少有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学校“亲情小屋”配置的平板,方便留守儿童与家长视频通话;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要求,学校无学生辍学,建立了辍学返校学生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确保困难家庭得到资助;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功能,关心关爱学校特殊困难教师和外县长期住校教师;学校图书室每天对全校师生开放,为了便于学生阅读,学校还将部分图书摆放在楼道、宿舍;为密切学校与村委、家长之间的关系,长期坚持“家长委员会”活动,充分发挥家委会功能,开展家校共建活动,争取得到群众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

六、校园管理安全规范

学校坚决贯彻国家和县关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定,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和安全减灾演练,制定突发事件和宿舍管理应急预案,实行24小时值守,宿舍卫生干净,学生被褥、洗漱用品、生活物品摆放整洁有序,宿舍老师定期消毒,按时通风,窗明几净,布置温馨舒适;有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和追溯制度,严格落实校领导陪餐制度,营养午餐膳食配置合理,营养均衡;学校配备专门的饮水系统,保证师生饮水安全。建立校园服务反馈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师生的满意度。

打造文明特色校园文化,谱写校园新篇章,是学校不懈追求的目标!学校将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熏陶学生,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为建成“明德、知礼、善学、博爱”的校园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