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租舍明德小学始建于1921年,新校舍在原址上新建扩建,于201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地处西一镇租舍村,背靠巍巍西山,毗邻美丽的湖泉生态园。校园环境明净,绿树成荫,书香弥漫,景色宜人,是一所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的乡村全寄宿制学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抓质量,凝心聚力谋发展,努力打造乡村温馨校园。
一、完善学校硬件设备设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占地面积26680平方米,校舍7栋,总建筑面积11773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4077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7600平方米,绿化面积7641平方米。现有教职工49人,教学班20个,在校学生804人,其中寄宿学生685人。生源来自弥勒市西一镇南部高寒贫困山区四个村委会的适龄儿童,学生中彝、傣、苗等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85℅以上。近几年来,学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除普通教室外,新建少队室、科学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书法室、录播室、计算机室、体育器材室等功能室。建设了200米环形跑道、5个足球场和4个篮球场。学生电脑、图书、教学仪器等都按省规定标准配足配齐,提高了办学的整体效率,为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特色,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品位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结合明德项目学校“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形成了“明德博学,止于至善”的办学理念;“明德、砺志 、乐学、尚美”的校训;“民主、和谐、求真、向上”的校风;“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的培养目标;“注重细节、形成习惯、养成品质”的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获得红河州“现代教育示范学校”、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红河州“文明学校”、红河州“平安校园”、弥勒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弥勒市“弘扬延安精神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优化校园生态育人环境,发挥美丽校园育人功能
校园是师生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是教育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力求绿中求美,美中求乐。校园干净整洁,布局合理;教学楼窗明几净,书香弥漫;操场规划科学;办公室温馨质朴,儒雅素洁……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朴实的校园环境,焕发出别样的精致与美丽。一条清澈的小溪流经学校三个池塘,池塘四周种满了花草树木,中间的石头凹凸不平,姿态不一。高大挺拔的榕树整齐地排列在校园主道的两旁,绿荫如盖,树影婆娑;综合楼前后的花坛花草相间,错落有致,一年四季,清香宜人;主干道旁的宣传栏排列整齐,内容丰富多彩,育人无声;围墙上的运动简笔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楼墙上的宣传标语,排列有序,鲜艳醒目,激荡人心。校园的点点滴滴,角角落落,就是这样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美丽无比的图案,学生们就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吮吸着知识的甘泉,享受着环境的幽雅,接受着无声的熏陶,育人,真是“润物细无声”!
四、创新校园德育管理模式,培养良好习惯品质形成
为了践行“明德博学,止于至善”的办学理念,达到“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的学生培养目标。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良好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觉自悟,达到完善的境界,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
学校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入手,将德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池水、每一幢楼、每一面墙以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功能。明德楼(教学楼)、正心楼(综合楼)、格物楼(女生宿舍楼)、致知楼(男生宿舍楼)、至善楼(食堂)、新民楼(教师宿舍楼),用镂空木刻诠释其楼房命名寓意;室内外的墙壁上,各种富含哲理、催人向上的名人名言和丰富多彩民族文化长廊布置在合理的位置;教学楼正面墙上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教室正前上方有国旗标识;教学楼一楼大厅建设“桂馨书屋”开放式书吧,推进书香校园建设;食堂餐厅里到处都有节约的提示语,在提醒学生厉行节约,珍惜劳动果实,不忘“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传统美德。
学校还通过校园文化栏展示“6+6德育目标管理内容分解”、“三字经”、“弟子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风校训”、《中小学生守则》《租舍明德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租舍明德小学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租舍明德小学各年级学生习惯养成目标一览表》等内容,以及利用校园广播或电子大屏按时播放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每周一诗”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周一歌”等形式,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德育熏陶,从而达到寓德育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的效果。
五、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学校始终秉持明德小学“全人教育”理念,以少先队活动、青少年校外活动为载体,坚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探索,初步显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开发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以“传承文化,发扬创新,崇高品质,健全人格”的思路,开展“阿细面具”美术制作实践,加强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了解本地区彝族的悠久历史、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价值,开拓艺术教育的途径;每天下午16:05—17:30开展课后服务,组织师生参加舞蹈、绘画、书法、合唱等十项课外兴趣活动,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了“墨香浸我心,书香进校园”为主题的“书法进校园”活动,提高师生书法艺术素养;坚持开展“传承经典、浸润人生”经典诵读及评比展示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前,这些社团组织正如一股清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师生喜欢。
六、构建校园安全管理网络,打造温馨和谐平安校园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构筑全寄宿制学校全天候24小时无缝对接网格化安全管理体系。
一方面,持续完善领导带班、值日教师制度,做到人人有责,一岗双责,实现网格化值班,无缝隙管理。聘请镇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进校作法制报告和安全讲座,建立保安课间、餐厅、重点部位的值班责任制,成立校园巡逻队,实施巡查值班。
此外,学校采取常规教育和专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全校集中时国旗下讲话、晨会、主题班会、黑板报、专题讲座、观看录像资料、应急疏散演练等形式,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全体师生进行了多次防疫、防震、防汛、防火应急疏散演练,使学生了解地震、火灾发生时的避震、防火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校园内多处设立安全指示牌,为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学校定期进行安全排查,如安全生产大排查、汛期防汛排查等。或者根据工作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开展“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平安校园行”活动,在夏季,开展“关爱生命、预防溺水”主题教育。
另一方面,学校还和社会搭建起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公众号、家长会、班级微信群、《告家长书》等方式,及时与家长互通信息,共同防范。让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共筑成长之路。
打造温馨校园一直是学校的追求目标。下一步学校将以争创“温馨校园”为契机,以优美的环境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熏陶学生,以精致的管理塑造学生,以多彩的活动温暖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创新发展,让农村教育沃土百花齐放、芬芳满园,办人民满意的“温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