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索堡小学位于“女娲故里”——索堡村,距县城10公里,始建于1954年6月,占地15326平方米。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教职工41名,在校生615名,其中寄宿生173名,是涉县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农村半寄宿制小学。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软硬件建设,办学条件越来越好,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索堡小学已成为镶嵌在清漳河畔的一颗“规范如旅,温馨如家”的明珠。
一、文化引领,铸就温馨校园之魂
学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圣地,而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健康、向上、丰富的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一)积极打造学校文化。索堡小学毗邻国家5A级景区——娲皇宫,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女娲无私奉献的大爱、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更是在百姓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本着办有温度的教育,学校依托女娲精神,以“五彩童年,幸福人生”为指引,坚持“朵朵花儿开,人人放光彩”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一心求索,五彩纷呈”的校训、“做人诚心,做事用心”的校风、“播撒爱心,滋养童心”的教风和“学有恒心,思应专心”的学风,并逐步搭建出“五彩环境、五彩课程、五彩管理、五彩礼仪、五彩活动、五彩课堂、五彩评价”等五彩文化体系,全面营造出温馨、和谐、积极、上进的育人氛围。教师争做五彩老师,学生争当五彩少年,努力朝着学生五育同彩、教师成长多彩的发展目标迈进。
(二)创新实施五彩课程。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确保开出成效。在上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受“五彩石”文化的启发,学校研发出“润德、修身、启智、强体、践行”五彩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快乐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润德”开发出“遵礼、诚信、善学、感恩、励志”五梯度德育课程,通过五五礼仪、国旗下讲话、队日活动、思政课程、行为养成等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融合教育;“修身”又开发出“石头画、翰墨轩、悠扬葫芦丝”等艺术课程,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与熏陶;“启智”通过“信息技术、创客实验、小小阅读者”等完成了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提升学生智力;“强体”通过“花样篮球、我的足球梦、我的跑跳投、炫舞的乒乓球”等活动,助力学生强身健体;“践行”则是通过“综合实践、社区服务、劳动与美”等提升孩子们实践交往、融入社会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廊道课程,充分利用廊道阵地引领全体师生将学校文化入心入行。教学楼围绕“文明礼仪”“语文素养”“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实现自律—自信—自强;综合楼结合“女娲精神”“红色精神”“科学精神”三块内容,引领学生传承—感悟—创新。
二、条件改善,夯实温馨校园之基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大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800余万元予以改善办学条件。2014年,投资221万元新建教工周转楼,大大改善了教师的居住条件;2017年,投资220万元新建综合楼,大大提升了师生的学习环境;2018年,投资170万元新建了五彩操场,内设标准的200米绿茵跑道、1个五人制足球场、2块篮球场、4个室外乒乓球台,为师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去年,投入260万多元,配备了高标准的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创客室、录播室等18个专用室,充分保证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目前,学校配有学生微机64台,生机比9.6∶1;图书27130册,生均图书44.41册。班班配有多媒体,且实现了校园互联网全覆盖。学校食堂占地624平方米,其中餐厅面积约300平方米,有286个餐位。去年,学校又新建男、女浴室各一个,24小时有热水供应,173名孩子每周都能洗一次热水澡,大大改善了学生的生活条件。同时,学校加大对孩子们的内务指导,实行军事化管理,做到“铺平、被方、物齐”,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力打造“规范如旅(军旅),温馨如家”的学校文化。
学校现有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楼、教工周转楼、师生餐厅五栋主体建筑,布局规范;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休闲区,分区合理。学校绿化总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且做到了“一年常绿,四季有花”,被邯郸市评为绿色校园,为师生学习工作提供了温馨、舒适的港湾。
三、管理优化,织密温馨校园之网
为使温馨成为学校的首选名片,让幸福成为师生的每日打卡,索堡小学深谋远虑,强化管理,制定了《学校章程》,出台了“五五”管理模式,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一是做到校园安全4个100%,严格落实校园“三防”建设,积极开展防火、防震、防溺水等演练,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持续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学校有学生的地方就有老师,有老师的地方就有领导,全天每一时段均有值班管理人员,深入教学班,深入第一线,全覆盖不留死角,及时地解决问题,形成了时时处处有事干,事事处处有人干的良好局面;二是健全食堂卫生网格化管理,严把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入口等关口,餐厅和操作间实现明厨亮灶,确保学生吃得放心;三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三爱三心”活动(热爱教育有事业心,热爱学校有责任心,热爱学生有爱心),实践“四个负责”(为学生现在负责,为学生未来负责,为学生一生负责,为所有学生负责),组织教师学习全国名师、区域楷模、身边榜样,开展说、研、展、评系列活动,营造人人学榜样、当榜样的良好育人氛围;四是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审核管理和质量评价制度,确保学生作业不出校门。五是创新开展“40+X”的课后服务,除40分钟的课业辅导外,创新实施“菜单式”社团活动,学生根据所需选择社团,发展兴趣特长;六是打造“1122”育人模式,即一日一主题(周一升国旗,周二借图书,周三齐教研,周四抓社团,周五搞环建),两第一(教师进校门第一件事写字,学生进校门第一件事读书),两常态(晨诵、午讲常态;上午的阳光大课间、下午的眼保健操常态),更好地保障了教育教学有序进行;七是践行“三精”143高效课堂,“三精”:指精备、精上、精批。精备,在教体局下发通案基础上,增加个案修改,增加备题本,注重学生应用技能训练;精上,是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抓住微能力点提升2.0工程,将一节课40分钟按1∶4∶3分开,1分导入,4分探究,3分练习,全面提高课堂实效;精批,是学生作业教师要做到全批全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反复练习,做到知识点掌握100%;八是积极推进青蓝工程,新入职教师每周与师傅交流两次课堂教学感悟,然后进行入门课、汇报课展示,学校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青年教师大比武,在比赛中快速成长,着力夯实育人基础。九是抓实控辍保学工作,坚持定期座谈、家访,做好个案分析,做好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按时定量送教上门、强化学困学生辅导关爱,确保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同时,积极开展家校共育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每个学期倒数第二周为家校共育周,在沟通中共促学生成长,共商学校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四、特色发展,增强温馨校园之能
社团活动是国家课程的外延,办学有特色是提升学校凝聚力,增强学校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索堡小学以特色社团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温馨校园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9年9月,怀揣着振兴乡村足球教育的梦想,刚刚大学毕业的杨田蔚回到了家乡涉县,成为索堡小学一名乡村特岗体育教师。他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犟劲儿,从组队、训练到参加比赛,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村里的孩子们走出了乡村,走出了涉县,走向了全国。2018年,该校被评为“河北省传统体育项目(足球)特色校”;2019年,该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校”。他的事迹被新华社以“太行山里娃的‘足球老爹’”进行了独家报道,他本人也因此荣获县“十大教书育人楷模”。索堡足球真正实现了以球润德,以球促智,以球建体,以球名校。
2017年,该校借邯郸市首届旅发大会的东风,创办了悠扬葫芦丝社团,并一举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2018年,学校又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索堡南街舞狮的第七代传人石江涛、石海涛请进学校,每周二、周四免费授课,孩子们的《群狮迎宾》多次在娲皇宫进行展演,受到各级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2018年至今,每逢节假日,学校组织“游学行五彩梦”社团的孩子到娲皇宫进行义务讲解,孩子们在传承家乡文化的同时,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
此外,每年“六一”文艺联欢、元旦趣味运动会、娲皇宫祭祀表演、红色研学等活动的开展,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个积极展示、互相学习的温馨平台。在活动中,他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智力、明确了志向、增进了友谊,快乐成长。
五、荣誉名校,结出温馨校园之果
为人师表,争当五彩教师;奋发有为,成就五彩少年。近年来,在温馨校园的浸润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索堡小学先后被评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课题开发脑教育理论研究与课程创新实验学校、传统技艺“舞狮传习基地”、涉县教师发展中心教学实践基地、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教科研先进单位、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等。学校教师85人次、学生212人次先后荣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李会杰老师在201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李晓霞老师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教学工作先进个人,邯郸市学科名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杨田蔚老师成功考取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资格证,先后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特岗教师、河北省优秀裁判员;学生宇文楚燃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班干部,张嘉怡、赵琪等多名同学先后被评为邯郸市“三好学生”……名校培名师,名师育名生,名校结硕果。
“上善若水,大象无形。”进入新时代,索堡小学将继续坚持以优良的校风浸润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升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服务学生、以昂扬的姿态引领学生,在打造温馨优质乡村教育的大路上永葆初心,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