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软山温,明德惟馨——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温馨校园创建材料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0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7月创办的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坐落于嘉陵江畔、凤凰山下。

依山而建、傍水而生,鸟语花香、绿草如茵,校园宛如一幅古风古朴的画卷,而美的,不只是环境,更是一种传承。育才学校是陶行知一生中办学时间最长、理论和实践集大成的地方。吸引了艾青、贺绿汀、翦伯赞、章泯、戴爱莲等名人到校任教,培养了以李鹏为代表的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杜鸣心、程贻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士。陶行知在此发表了生活教育最辉煌的篇章——《创造宣言》,闻名中外。

学校以传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核心,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出发点,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立足乡村资源,以“三环”特色课程活动为载体,打造出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小先生”文化,走向了“生活育人”。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示范带动,构建特色校园、文明校园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一、科学布局、环境育人

环境成就人生,科学合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会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校按照净化、美化、绿化、硬化的原则,把校园环境当作"隐形教育课程"来打造,把占地面积80多亩的育才学校分成了三区一馆一地(三区指:老校区即育才学校旧址、新校区、生活区;一馆指:陶行知纪念馆;一地指:陶行知研学实践基地,约30亩)。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学校加社会、室内加室外的“生活教育大教室”。

纪念馆和育才学校旧址是同学们了解传承陶行知思想和学校历史的地方,也是德育教育的好阵地。    

学校利用周边闲置的土地,根据地形打造了由荷园、果园、菜园、桑园、民俗文化园等8个园组成的陶行知研学实践基地。基地里可以开展各种劳动课程。如荷园开展的爱莲行课程,同学们可以春种莲芽,夏赏荷花,秋摘莲蓬、冬采莲藕,还可以在荷间唱《荷叶舞歌》,跳荷韵舞步……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深受学生喜爱。目前学校已经将上述课程编入《生活育人》一书。

新校区目前已经建成的各种完备的特色功能教室如舞蹈室、种子陈列培育室、学生厨房、刺绣室、书法室等有12个。当你一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陶行知塑像,处处花红树绿,鸟语花香,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如同走进一所美丽的花园。

二、设备齐全、日臻完善

办学条件是创建温馨校园的有力保障。在创建过程中,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进一步改善了校园环境,完善了办学条件。

学校按照义务教育均衡标准配置师资,配齐、配足功能室。学校建有塑胶操场一个,音体美器材、图书、实验仪器充足,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完全可以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生活设施齐全,有食堂1间,面积1500㎡,实现了明厨亮灶,就餐环境卫生干净,学生上学期间均供应开水;教师周转宿舍达到每人一间。

三、育心育行、至善至美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配齐各科教师,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学奖惩办法,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授课,确保学生达到规定学业水平,突出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除了开足国家课程,学校顺应“行———知———行”的发展理论,从“育心”“育行”两方面拓展生活教育的领域,构建出以“国家、地方课程”“育心课程”“育行课程”彼此交融的三环课程。

学校安排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在外活动不少于1小时,每年学校都要举行秋季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文艺节目展演活动等,丰富校园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劳动教育,从每天的打扫卫生做起,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队会、晨会、班会开展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及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学校教学成绩连年稳中有升,受到领导的好评,群众的赞许。

四、菁莆校园、莘莘学子

学校做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学生每天按照各自区域清扫环境卫生和教师卫生,重在保持,校园四季翠绿,树木葱郁,环境干净。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标语上墙,还利用楼道、走廊和立柱等空间,展示校园文化。学校要求学生长期坚持晨读、午读。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并精心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注重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提炼生活教育理念,形成鲜明独特的小先生特色文化,学校将“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小先生”作为文化符号,设立了学生自主管理机构“小先生学堂”,实施小先生管理评价体系,校园里人人争当小先生,个个都是小明星,如学校的导游小先生,2010年至今,已为来自国内外2万余人做了义务导游,为游客解说陶行知纪念馆和育才学校旧址,深受好评;礼仪小先生,不仅自己是文明的小学生,还帮助其他同学讲文明懂礼仪……,在积极阳光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乡村孩子变得自信大方、品德高尚、特长突出。学校先后被评为重庆市义务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关爱留守儿童示范校、重庆市“小先生”特色项目;同时,育才学校少年宫连续6年被重庆市宣传部、重庆市教委评为一等奖或特等奖;校园专题片《做生活的主人》被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央电化教育馆评为一等奖。

五、衣钵相传、良师益友

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相处融洽,行为举止文明,彰显礼仪规范,教师不歧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与他们交朋友,谈心交流;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无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学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建立了辍学学生教师包村机制,落实“四类”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确保困难家庭得到资助;学校图书室每天下午对全校师生开放;为密切学校与社区、家长之间的关系,长期坚持“教师进万家”活动,充分发挥家委会功能,开展家校共建活动,争取得到群众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育才学校教师获得重庆市首届“最可敬可亲教师”团队荣誉称号……

六、防患于未然、成效显著

校园安全是建设温馨校园的保障。学校坚决贯彻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定,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和安全减灾演练。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配备了4名保安,24小时值班,安装了40个摄像头,做到校园监控无死角,为师生安全保驾护航。

教室、办公室卫生干净,定期消毒,按时通风,窗明几净,布置温馨舒适;有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和追溯制度,实行班主任陪餐制度,膳食配置合理,营养均衡;饮水安全。学校还定期对校园及周边空地、水沟等进行消毒,防止疫情的发生。

近10年,学校或团体来育才学校参观考察、交流学习达200次以上,接待总人数超过两万人。多次举办了全国、全市工作经验交流会。 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新网、中国文明网、香港凤凰卫视、大公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生活教育》、《中小学管理》等多家国家级主流媒体和杂志社对育才学校的“小先生”特色文化和“生活教育”特色课程进行了报道。

学校将继续围绕温馨校园建设方案,全力打造温馨校园。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实践的道路上,学校将以 “求真”教育理念,且行且思,追求无限,不断丰厚学校的行囊,为农村孩子提供更优质、更温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