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中心校实施乡村温馨校园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6日

近年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中心校在实施乡村温馨校园创建工作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乡村学校底部攻坚,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学习、生活和文化环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师生校园生活体验,创设适合乡村孩子成长的育人环境,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现将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洪安镇中心校位于重庆市东南门户,地处渝、湘、黔两省一市边区结合部、沈从文《边城》小说原型地——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学校创建于1954年,原名茶洞师范附属小学,2001年撤乡并镇后,更名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中心校,于2019年5月整体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位于洪安边城风景区,区位集中、交通便利,辐射洪安镇边城居委会、茶洞居委会、美其村、贵亚村等四个村居。目前,学校拥有教学班22个,在籍学生686人,在职教师54人。2019年以来,学校坚持以“办一所品质淳真、特色淳笃、文化淳厚的武陵山区新优质小学”为办学目标,以“守诚敬、勤分享”为教风,以“正德性、修远志”为学风,扎实推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化发展等工作。学校先后荣获县级艺术特色学校、绿色学校、无烟校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示范校、五好关工委学校等荣誉称号,绘画项目《边边角角艺术工作坊》获得了县级艺术工作坊、重庆市第二批家校社共育暨家庭教育实践校、市级领雁工程小学数学创新基地学校等表彰及奖励。

二、乡村温馨校园创建情况

在创建中,学校结合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着力把乡村学校校园校舍等“硬环境”与精神文化等“软环境”结合起来,重点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机制,进一步优化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学校吸引力、凝聚力,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学校和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乡镇学校,不断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确保农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是实施整体性搬迁,布局建设科学合理。为服务秀山边城景区发展,学校于2019年5月实施整体搬迁,科学合理地选择在现有校址全面新建。新校区占地面积23835.82平方米,建筑面积11937.2平方米,绿化面积7210平方米。校舍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规范,符合抗震、消防安全要求,落实了人防、物防、技防各项要求。学校选址条件良好,无自然灾害潜在危险,学生上下学距离适中,路途无明显安全隐患。学校设置规模与当地适龄人口相适应,无大班额。教室坚固、适用、通风,符合抗震、消防安全要求,自然采光、室内照明和黑板材料符合规范要求,利于学生视力保护。配备保障学生安全与健康的基本设施设备,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等相关要求。

二是实施标准化建设,办学条件达标。现有中心机房1间,监控设备1套(安装有108颗高清红外摄像探头),计算机教室2间,录播室1间,舞蹈室1间,特殊教室1间,美术工作坊1个,各班均配备有智慧黑板及电子班牌,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有标准足球场1个,篮球场2个,200米环形跑道1个,羽毛球场1个,跳远沙坑1个,乒乓球场1个。配备有公寓式教师周转房38间,面积1180.83平方米的标准学生食堂,生活设施齐全,严格落实“明厨亮灶”,就餐环境卫生干净。其硬件建设和教育装备等均达到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

三是实施精细化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配齐必要师资,制订健全的教学管理规程,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规定学业质量要求。突出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保障户外体育活动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体活动。重视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定期开展集中备课和校本教研活动。学校坚持以“三个三”的整体工作思路和要求,以“五重五促”,切实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即坚持“三种导向”(一要坚持目标导向,二要坚持问题导向,三要坚持结果导向),增强“三种意识”(一要增强担当意识,二要增强服务意识,三要增强创新意识),提升“三种能力”(一要提升学习力,二要提升谋划力,三要提升落实力)为管理目标;以重课前准备,促备课实用性的提高;以重授课技巧,促课堂效率的提高;以重作业设计和批改,促“减负增效”的落实;以重培优辅差,促学生的整体发展;以重检查评估,促环节的逐一落实。学校分年级分学科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在每周二至周四晚6点—8点30分开展集体备课,以解决学科组存在的实际困惑,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研修,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项目为契机,开展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全员校本培训,实现了传、帮、带、培的校本研修架构。以培优辅差考核制度为导向,以分层作业设计校本研修为平台,以课堂分层作业、课后分层辅导为载体,实施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以大队部为主导,以主题班会、专题教育为平台,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实施行为习惯养成、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四是实施特色化发展,落实以文化人。注重挖掘和传承学校文化传统,做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错落有致,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利用校园文化凝聚师生共识,形成共同愿景和工作目标,创造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24字基本内容悬挂上墙。合理利用墙壁、走廊、过道等空间,用于校园文化宣传展示。考虑学生学习生活需求,提供学生晨读、学习之余小憩的庭院、树林、水池等。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精心设计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秀山县重点打造的洪安边城景区学校,学校紧扣边区独特的人文风貌和历史底蕴,确立了以“生态课堂、生本课程、幸福生命”为内涵的“三生有幸在边城”的办学理念,秉承“赤子心,聪慧行”的校训和“怀真善,扬美雅”的校风,以“三生教育”为办学特色,培育身心健康、气质健美、素养健全的上善少年,并以此设计学校校园文化布局,实现每一种色彩格调,每一面墙……处处做到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深刻影响着洪小学子。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校呈现教育质量、特色发展齐头并进,学校每一项活动都以“三生有幸”为内涵发展,力争做到精、细、美,有影响力。学校当前陈小云校长在国家教育行政学校“田家炳基金会第二期中小学校长培训”会上做的专题报告,得到了与会校长、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学校张文竹老师指导的《我光盘、我光荣》在洪安溶溪责任片区小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中获得一等奖;段志敏老师在秀山县2021年小学《道德与法治》优质课大赛赛课比赛中获一等奖;胡亚丽老师获得了秀山县2020年度“百佳教学能手”荣誉;学校池维老师辅导的学生作品《党徽下的重庆—边城》获得重庆市一等奖;胡亚丽老师执教的微课《长度单位》,在全国中小学精品课程竞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学校的《妈妈教我一支歌》在2021年重庆市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微视频创作大赛中,获得中小学组一等奖;学校饶进老师的数学课《简单的搭配问题》入选部级精品课程。

五是组织多元化活动,打造和美校园。学校为了更好地把教育和生活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于校园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创设了留守儿童之家,成立了足球、乒乓球、舞蹈、非遗赵氏唢呐、边边角角民族艺术工作坊各种兴趣小组,购买了各种文体用品,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之余放飞梦想,享受快乐。留守儿童之家,架起了外出务工父母与孩子们沟通的桥梁;计算机网络教学使学生们和外界走得更近。整个校园欢声笑语,百花齐放,呈现出“团结友爱、蓬勃向上”的喜人景象,构筑了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温馨之“家”,实现了“人创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功效。学校组建了以陈小云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安全领导小组,该小组通过安全风险研判、安全隐患排查、安全演练,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定。学校购进了一套校园视频监控设备,配置有红外高清摄像头108个,做到了校园监控全覆盖,并配备了全套安保器材,实施24小时安保值班值守。学校实行校长许可准入制,严格落实“一测量,两核验”制度;坚持每天值班领导校门口早迎晚送,每天课辅清校管理;坚持分管领导每天校园周边安全风险排查。积极与镇安监办、镇派出所联系,对接送学生车辆进行检查,确保学生上放学安全。学校后勤对食品采购源头、出入库、操作流程、试餐陪餐、留样和销毁等进行全程严格把关,建立了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和追溯制度,确保了食品饮水安全。学校工会和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教学、安全保障、食品卫生等进行抽样调查,及时向学校反馈学校师生及社会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师生及家长的满意度。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 ,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辖区百姓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呈现一片安全、美丽、温馨、幸福……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创新发展,创武陵山区优质教育示范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