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彭山区观音镇中心小学位于长寿之乡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创建于1903年,占地面积13950平方米,现有11个教学班,36名教师,在校学生403人。学校连续获得教体局综合评估一等奖、质量评估一等奖;素质教育成果一等奖;教育科研多次获得市区级奖。《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育人目标创新案例》获2020年四川省“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优秀实践案例省级一等奖。案例《智慧田园·四维课程: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创新路向的探索与实践案例》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学校被四川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授予“劳动教育协同示范基地”。被彭山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授予“眉山市彭山区非遗(民俗)文化传习基地”。先后荣获四川省“爱路护路示范学校”、 眉山市“环境优美示范学校”、“抗震救灾示范学校”、“校风示范学校”、“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秉承“生活即教育,活动即课程,社会即课堂”的办学理念,聚焦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以“美育启智,科创育人”为办学特色,以打造“美丽而有温度的现代田园学校”为办学愿景。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融通德、智、体、美“四育”,按照学校“全面+特色”,学生“全面+特长”的标准,提出教师成长“五个一”,学生成长“六个一”的要求,通过评选“四有好教师”“五星好少年”“六标好家长”,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有利条件,使学校更加温馨、更有活力。
一、完善硬件,优化管理
学校新建综合楼,内设舞蹈室、阅览室、青少年科普科创中心、心理咨询室、讲学厅……给孩子们创造了充实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加LED显示屏,教室更换智能一体机,提升硬件水平,优化育人环境。学校管理规范,本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成立党建工作部、校务保障部、教师成长部、学生成长部,落实各项管理责任。严格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规定,实行校长“三巡”、行政值周、教师值日、门卫24小时值班制度,对学校食堂、日常安全风险定期排查,开展应急演练活动。
二、响应“双减”,减负提质
在“双减”大背景下,充分挖掘乡村学校资源,创新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量身打造有乡土、乡情、乡味的“三段时”校园生活。
(一)学习时刻
积极创建“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课堂,以年级、学科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和规划,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保证高质高效的课堂教育教学。课后服务重点辅导学习方法,培养习惯,个性辅导和答疑,保证作业辅导高效。各学科老师从精心设计、有效辅导、合理布置三方面入手,注重趣味性、实践性、层次性,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运动时刻
学校提出“每天运动两小时,快乐学习一整天,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设计了跑出精神、跳出活力、动出健康三大运动主题。
全校师生每天晨跑20分钟,喊着“强身健体,立志成才,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运动口号,开启崭新的一天。大课间“草帽为主题的劳动操,每班一项目、一周一轮换的传统体育活动:竹竿舞、鸡公车接力、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呼啦圈跳绳等11项运动项目,使学生在运动中增强健康意识,提高身体素质。
(三)自主时刻
学校开设劳动实践、艺术体验、社会探究三类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1.劳动实践课程。开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农耕文化实践课、农作物种植实践课、田园科学探索课、我是小小厨艺师、竹编技艺课、创意编织课、我是非遗传承人(鲤鱼灯)等10门实践课程。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中,体验劳动乐趣,学习劳动技能,传承劳动文化,提高劳动素养。
2.艺术体验课程。成立了“田园之声同心美育艺术社”、十字绣、绘画手工、经典诵读等16个社团。并外聘5名专业教师开设非洲鼓、尤克里里、科技科普创新课、舞蹈等专业特色课程,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社会探究课程。学校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自然和社会成为课堂。制订学生“六年六个一”成长计划(徒过一次步、翻过一座山、蹚过一条河、种过一亩地、上过一次台、进过一次馆)。拓宽学生课外活动领域,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走进工厂、公园、农场、馆所等,开展岗位体验、公益劳动、研学实践、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特色劳育,引领成长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宗旨,坚持教育性、服务性两大原则,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的劳动教育一体化实施新模式。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制订劳动教育规划书、分段列出劳动教育任务清单、劳动教育评价手册。
二是打造实践基地。租用三亩土地,以花园、果园、田园和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三园”、“三美”理念,投入二十万元左右,在全市率先打造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智慧田园。规划五大功能区:生态湿地、主粮种植、蔬果飘香、桃李芬芳、智慧大棚。以“曲径通幽”的艺术风格打造基地环境,安装二十四节气宣传画和日晷,将劳动标语、农业发展史上墙,营造劳动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感受农业科技变化,接受劳动文化熏陶。筹建乡土文化陈列室和乡村体验厨房,让学生感受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耕文化的同时,接受“饮水要思源”“为人不忘本”的品德教育。
三是开展多彩活动。设立专职劳动教师。开展“播种季”“生长季”“采摘季”“分享季”的“四季”主题活动;各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四川农业大学开展“大手牵小手”校际合作;将非遗引进校园,丰富劳动文化内涵。
四是探索劳育模式。探索出劳动教育“四个四”模式——“四课程”“四劳动”“四分享”“四评价”。同时,开展每月评选“劳动之星”、每年颁发“劳动奖章”的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劳动。
学生在劳动中付出,在劳动中快乐,在劳动中成长,德智体美劳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教师在参与劳动教育活动中,教育科研水平大大提高。《亲子劳动实践》活动课,获眉山市一等奖。《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育人目标创新案例》获省一等奖。成果案例《智慧田园·四维课程: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创新路向的探索与实践案例》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学校被教育部关工委表彰为“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先进集体。
四、和谐文化,情满校园
(一)以“文”化人
桃李园、竹园、菊园、梅园,教学楼顶部的校训:立德、求知、践行、创新;楼道里的名人名言、刺绣、书法、绘画、手工作品;操场边12米的“法治文化墙”;教室里,师生精心布置文化墙既会说话,又会传情。特色开放“书吧”,学生可以自由取书,自由阅读,校园实现了美化、净化、人文化,师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快乐,体验幸福,实现成长。
(二)以“行”暖心
学校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暖冬义卖、留守儿童之家、亲子运动会、端午中秋大赠送、“知心姐姐”信箱……无一不体现学校对孩子们物质上的支助和精神上的关爱。疫情期间,学校党员教师带头送书到每一位孩子手中;开展网络劳动课、手工课、心理课,真正让孩子们“停课不停学”。
学校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与区内外学校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带领教师到市内外学校参观学习,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通过培优培青、党员结对帮扶、科研课题共建、“最美教师”评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本领。同时,组织教职工开展户外徒步活动、教职工篮球赛、趣味运动会、看望慰问困难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成就一支身心健康、团结向上的团队。
五、家校协同,共培共育
(一)多方联动,筑牢成长阶梯。
携手企业开展金桐公司济困助学,中纺粮油公司爱心助学,与文昌党支部结队帮扶建档立卡学生、彭祖书画院书画进校园等活动。携手社区与区妇联共建“妇女微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邀请区关工委、派出所、交警队、志愿者协会、电力公司到校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毒品预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用电安全教育。
(二)创新“三评”,推动“三方”成长。
通过评选“五星好少年”(美德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艺体之星)“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六标好家长”(爱国爱家、相亲相爱、言传身教、善于学习、乐于陪伴、有效沟通),提高教师育人水平,增强家长责任意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硬件的改善、文化的浸润、特色的教育、多彩的活动、创新的举措,让每一位教师更加积极工作,敬业乐教,让每一位学生更加勤奋好学,快乐成长,整个校园洋溢着健康向上、温馨快乐的气息!学校正努力朝着学生高质量成长、教师高质量育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