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小学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杨家泊镇北部,学区内的七个村落众星拱月般环绕四周,选址条件良好,就学距离适中。学校始建于1951年,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教师队伍日益精良,办学品质不断提升,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美丽乡村学校。
一、夯实办学基础条件
学校始终以“让北七村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为办学目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现占地面积14080平方米,建筑面积4521.5平方米,运动场地9213平方米,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涉农基地2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8个,学生218名,教师38人。设有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校际网络教室、图书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录播教室等专用教室,校舍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规范和安全要求。各教室建有“班班通”电子白板设备,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园监控全覆盖。学校还建有植物标本工作室、党建室、教研室、教师休息室。2017—2019年以四项全优的成绩通过了第三轮现代化达标验收工作。2021年经过提升改造教室照明设施全部更换为护眼灯,楼内全天供应自来水,楼外厕所实现水冲。
二、聚力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确立“以师生发展为本,多育并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努力创建“教师幸福、学生快乐、家长满意、社会赞许”的办学环境。
1.聚焦课堂,深化校本教研,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内驱力。通过个体自学、同伴互助、集体研讨、外出培训等形式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让教学智慧促进素质教育高效发展。积极探索“一课三单·学为中心·生长学习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在近五年的“名师优课”评比活动中,该校1位教师获“部级优课”,4位老师获“市级优课”。2017年天津市“双优课”赛该校有1名教师获得二等奖。2021年该校语文教研组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面向滨海新区进行精品教研成果展示活动,受到广泛好评。学校科研成果显著,仅2021年市级课题立项3个,校级小微课题立项16个,市区级获奖及发表论文8篇,涌现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2人,区级骨干教师1人。
2.聚力课程,凸显科技特色,开展异彩纷呈的学科教育活动。学校秉持“以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创设了“植物标本制作创新操作室”和“科技制作室”。编撰《走进大自然》读本,将采集、制作、探究密切融合。成立“科学实验”“植物标本创新操作”“纸工制作”“风筝制作”“科技创意”“拼模、航模”等社团,经常开展科学小制作、风筝、纸飞机、纸桥承重、科幻画、科技手抄报、植物标本、叶子贴画等制作和比赛活动,做到科技活动常规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发现的良好品质,2016年该校被评为“天津市滨海新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校”,2018年《打造科技特色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在天津市小学优秀课程建设方案评选中荣获三等奖。3位教师获滨海新区优秀科技辅导员、科技辅导教师的荣誉;4名学生作品获得天津市创新大赛一等奖,该校录制的科学DV《绿化植物本地化》和科技实践活动《天津汉沽地区盐碱地野生植物的调查研究》获得第29届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
3.统筹乡土资源,依托特色课程,探索农村学校劳动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依托“植物标本创新操作室建设”项目,以地域资源素材开发出校本课程《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放下书本,走进田野。为方便学生观察、采集、压制标本,学校在操场西侧小门外开辟2000余平方米学农基地,与附近7个自然村落涉农基地——养牛场、养鸡场、养猪场、养鱼场、虾苗孵化场、花卉种植农场相结合,为学农劳动教育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38名教师中80%以上的教师来自农村,有50%以上的教师有农村务农经历,这些丰富的资源让农业与教育深度融合,为该校探索农村学校劳动实践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多种实施途径。学生快乐学农,劳动成长,不仅提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也激发了热爱家乡、亲近自然的情怀。2021年度,在天津市中小学劳动技能大赛中,该校中高年级组“搭黄瓜架”项目获得三等奖。学校被评为“滨海新区中小学劳动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4.多育并举,发扬传统优势,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篮球和中长跑是该校体育传统项目,在此基础上足球活动也蓬勃发展,2018年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训练场上,学生个个英姿飒爽、技法精湛;比赛场上,全体队员通力合作、能攻能防。2016年该校分获男子乙组、女子甲组汉沽赛区冠军。2018年该校男子甲组获得滨海新区校园足球联赛冠军,2019—2021年男甲连续参加滨海新区足球联赛分获第五、第九、第四名的好成绩。体育教师被授予“滨海新区足球优秀教练员”和“天津市教育系统劳动竞赛示范岗”称号。
2021年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学校还成立了抖空竹、珠算、剪纸、书法等社团,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三、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1.校园文化健康向上。走进教学楼一楼大厅,“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金色校训映入眼帘。每层楼的楼梯、走廊、过道均张贴着弘扬正能量的宣传画、名人名言以及学生优秀作品。教学楼正对操场的墙面“和谐、文明、勤奋、创新”八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每个班级内既有学校统一布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展牌,又有师生共同打造的特色班级文化专栏,以此凝练师生共同愿景和工作目标,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文化力量。
2.校园安全常抓不懈。建立领导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不断强化和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责任感,形成“人人抓安全、人人管安全的局面”。通过班会、升旗仪式、家长会、板报,进行新冠疫情防控、交通、消防、食品、防溺水、防电、防校园欺凌、防恐防暴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并定期开展消防、防震、防恐防暴逃生演练。为有效应对上放学期间学校门前道路拥堵以及下雨天学生没有雨具的问题,学校组成护岗教师团队,接送学生出入校园;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以来,冬季放学天黑,学校安装校门前路灯,确保师生安全出入。
3.积极创建书香校园。学校图书室面积130平方米,目前藏有纸质图书11650册,人均53册。每年订购期刊报纸16种,报纸6种,年购书经费平均为1万余元。阅览室全天开放,给师生提供了较好的阅读环境。学校还建立了“楼道书吧”“班级图书角”,班级师生可以通过图书角漂流制度,将学校、家庭、个人的图书资源在校内相互传阅,达到了图书资源的最优化。坚持做好师生阅读的组织管理工作,每年举办校园读书节、开展读书主题活动。通过经典诵读、演讲、征文、读书手抄报展评等活动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变得文雅上进,彬彬有礼;通过教师读书沙龙活动,自觉践行终身学习的职业要求。2021年在“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天津市第七届语言风采展示中该校获集体组银奖。2名学生在天津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百年记忆诵时代华章”课本里的艺术诵读展演活动中获诵读小能手称号。
4.红色教育引领成长。少先队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童心向党”“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雷锋精神”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党史讲堂、读书节活动、主题广播等形式,让全校师生接受红色教育洗礼,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多次组织学生走进桃园村社区,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实践活动;多次走进羊角村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学史力行 寸草情深”志愿助老活动,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报恩社会。2019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少先队大队”。
5.推进融合教育助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长期开展面向残疾学生、留守儿童、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摸清随班就读学生底数,分析障碍学生问题成因,厘清融合教育的探究路径,建档立卡,一人一案,对点帮扶,成效显著。2021年4名残疾儿童顺利升入初中,无一名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厌学、辍学。
多年来,几代桃小人真心育桃李,让农村教育沃土百花齐放、芬芳满园。“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继续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努力为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