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盐池县一所乡镇中心小学,近年来,学校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建设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乡镇寄宿制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坚持五育并举,实施创新素养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农村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经过不懈努力,学校温馨校园建设初显成效。
一、基本概况
盐池县高沙窝中心小学始建于1956年,2013年在原址基础上重新修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2018年新建了浴室及水冲式卫生间,师生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2019年实施校园安全网络监控工程,实现了校园监控全覆盖、无死角,全面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学校安全得到了明显提高。学校总占地面积为44248平方米,校舍面积为7368平方米,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221名,其中住宿生78人。
二、主要成效
(一)提升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为适应信息化教学需求,2016年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一体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4人,师机比达到1∶1,学生用计算机48台,生机比为3∶1;学校设有卫生保健室、图书阅览室、音乐室、计算机室、美术室、仪器室、科学教室、体育器材室、在线课堂教室、智慧教室、防震减灾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等功能室12个,按标准配备教学仪器。学校生活设施设备齐全,学校配有符合标准的冬季采暖锅炉,有完备且安全的采暖系统;学校建有2幢教师周转宿舍,完全满足教师住宿需求。食堂实现了“明厨亮灶”,就餐环境卫生干净,开水能够持续供应。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人的道德达到完美与和谐的境地,那你就要创造环境与言语的和谐关系。”学校积极创建文明校园,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实现环境育人功能。学校通过张贴标语、宣传橱窗、文化墙,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微信平台等媒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主题班队会、团课、道德大讲堂、国旗下的讲话、家校共育等途径,逐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入学生行为和意识之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图书阅览室全天开放,班级设立“图书角”,满足学生阅读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当前,学校已成为吴忠市级文明校园。
(三)规范学校管理。一是按照《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进一步完善、更新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制度与学校发展同步运行,具备可操作性。二是为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学校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定,定期开展防震减灾模拟演练、消防演练等,不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学校结合季节特点,开展防火、防溺水等工作。安全隐患定期排查,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多年来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学校注重住宿生生活环境的建设和管理,打造了卫生、整洁、文明、温馨、健康的学生宿舍环境,深入开展宿舍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住宿氛围。走进宿舍,就有回到“家”的感觉,生活教师博爱的襟怀,视学生为子女,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与育人融为一体。当学生有困难时,更需要特殊的关爱, 生活教师给予了他们生活上的照应, 心灵上的抚慰。生活教师会根据天气情况督促学生增减衣服,深夜起来为学生盖被子, 督促学生早上按时吃早饭, 晚上睡觉前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不要吃的太饱。生病时督促学生按时吃药, 保证学生有一副强健的身体投入到学习中。宿舍管理员每天定时对每一间宿舍、楼道、洗漱间、卫生间进行通风、消毒,创建整洁文明的校园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宿舍的秩序化、标准化管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三是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制度,学校严把粮油、蔬菜等食材采购关,严格操作流程,规范食品留样,重视炊事人员的体检和培训,从各个环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证了营养餐质量,有效预防了食源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根据学生身体特点、成长需求,合理搭配营养膳食。落实和建立了校领导陪餐制度、就餐评价机制,食堂管理员及时汇总意见建议,不断提升师生满意度。
(四)创设育人新环境。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师生和谐互动,营造出温馨的课堂氛围。学校少年宫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摇篮,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智慧,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助力教学,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教师办公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学校网络改造实现了“千兆进校园百兆进课堂”,学校成为盐池县首批“互联网+教育”试点学校,建成了智慧教室、在线课堂3间。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青年教师先参与到电子白板课堂应用和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助手等软件和资源的应用中,然后根据学科教学将青年教师与40周岁及以上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在不断挖掘青年教师潜力的同时,提高 了老年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学校与盐池五小实现了在线互动课堂结对帮扶,通过异地教研、网络教研,达到了优质资源共享。学校教师还积极参加微课制作、“三字一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创新素养成果展示”等活动,并及时总结经验在全校推广,让教师在实践中自觉研究,主动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多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全县乡村学校前列。
(五)建立特殊关爱机制。学校充分考虑父母离异、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学困生等特殊群体,利用宁夏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人才资源,在学校建设了“向日葵之家”“ 亲情驿站(留守儿童之家)”,为孩子们打造了温馨的生活环境。宁夏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以关爱之心,引领孩子们开展集体活动,渗透情感学习。“亲情驿站”通过视频,家长与孩子形成互动。“向日葵之家”活动将情感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集体活动,针对个别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开展个别咨询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关注个体,让特殊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感受温暖、学会调节情绪、学会感恩与互助。通过学校的不懈努力,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乐观,有效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质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学校将持续打造温馨校园,将温暖洒满校园每一个角落,为师生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