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小学位于白蕉镇白石村内,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农村全日制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0843平方米,建筑面积1345平方米,功能室齐全,电教设备完善。有8个教学班,学生359人,教职工1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13人,珠海市名师1人。
一、找准定位,推进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地处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以“耕读传家”文化传统不但开创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也影响了一方水土一方人。而“耕读教育”传承了两千多年,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依托地域文化,学校通过到知名学校进行实地走访和邀请上级领导、省名校长到校调研论证学校的办学方向,经过深入探讨交流、思维碰撞,确定了开展“耕读教育”的办学思路,把白石小学打造成一所具有耕读文化特色的新农村学校。经过反复推敲、提炼整合,“一训三风”也逐步由碎片化转向系统化、规范化。
办学理念:让耕读教育,成就美好人生!
校训:耕读修身,润德启智。
校风:精耕细作,乐在其中。学风:勤耕尚读,悟道明理 。
教风:用心耕耘,悦纳差异。
二、精雕细琢,夯实物质文化建设
为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学校围绕“耕耘田园,沐浴书香”这一主题,精心构建校园环境,悉心描绘“耕读教育”蓝图——“春见百花齐放,夏闻蛙蛐鸣叫,秋观鱼儿稻浪,冬赏千里冰霜,应时耕耘田园,四季沐浴书香”。按计划深入推进校园“耕读文化”建设。
1.让废旧校区变成美丽景致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把两栋旧教学楼进行翻新装修,让昔日杂草丛生的污水沟,通过融入耕读文化的绿化改造和文化石装点,旧貌换新颜,勾画出“小桥流水”诗情画意的新景致。把原来的泥地操场进行硬底化改造,建成标准的200米运动场。把运动场北面杂草乱土清除后,呈现出了一个独特的天然瀑布。夏季,湍急的水流犹如急雨,为学校乡村校园点缀了奇趣。放眼望去,校园就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卷:青山环绕,满眼绿树,空气清新,门前溪流潺潺,宜耕宜读。
2.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结合耕读教育打造有风格、更有风范的校园文化,把旧校区改建成“耕读园”,学校门口两边立柱上分别刻着“白水福地耕躬田土善从小”“石文圣言勤读诗书德需学”的对联,横批就是“耕读传家”。这个“农家院”处处洋溢着书香气,成为校园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典雅别致的“一训三风”,惟妙惟肖的农耕图,古朴雄浑的农耕雕塑,还有精心设计建造的耕读舞台和耕耘书吧……每个细节都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
3.开辟校办学农基地
为了发挥“耕读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在耕读园里开发了一片水稻种植试验田,这些水稻都是孩子们和老师亲自插秧并参与日常管理。学校聘请珠海市农科所专家定期到校为学生上课,在他们的指导下学生尝试种植了七彩油菜花和红稻米、黑稻米。
在耕读园西南侧是“节气种植园”,每个班级都有一块长方形的菜畦。每位学生都各尽所能,经营着“自留地”,孩子们都能在这里体验春种秋收的甘苦。在稻田和节气种植园之间是三个小山坡形状的草地和两棵大芒果树,为学生提供课外教学场地,同时也是学生课余时间看书、学习的热门地点。
耕读园里还设有农耕教育博物馆,展示着那些即将消失的农耕工具,通过参观、体验,激发学生对家乡、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三、改革课程,丰富活动文化建设
(一)挖掘资源,创建特色
根据白石的地域文化和周边的资源,学校开设接地气的客家竹板山歌、稻田学堂、白蕉海鲈等特色课程,并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乡村教育散发崭新的泥土芬芳,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合作、探索、创新的特质。经过实践研究,完善过程,提炼成果,编写了符合校情、可操作性强的校本教材:《稻田学堂》《田园种植》《客家竹板山歌》等,让课程改革扎实有序、落地有声。
1.客家竹板山歌课程
白蕉客家竹板山歌是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石村一直有着浓厚的客家竹板山歌文化,白石小学传承非遗文化得到斗门区教育局和文化馆的大力支持。学校从2018年开展“客家竹板山歌”进校园活动以来,每周安排两节课由客家竹板山歌传承人吴志能到学校授课。学校创编的节目分别在2019年的珠海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2019年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等现场演出,获市、区、镇优秀节目奖多次,很好地展示了白石小学“非遗进校园 ”的培育成果。
2.稻田学堂课程
“稻田学堂”课程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米饭为线索,揭秘大米的营养成分、功用,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大米的魅力。本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稻选种、发芽、播种和育苗;亲手种下秧苗,管理稻田,记录水稻生长;亲自完成水稻收割、脱粒,计算产量;了解从稻谷到大米的加工过程及包装、储存和运输方式,回顾水稻的历史、品味水稻的文学;走进生活认识大米家族及各类米食;让学生真正了解稻田背后蕴含着的丰富文化知识。
3.白蕉海鲈课程
除了稻田,白石小学还有得天独厚的研学场所——水乡的鱼塘。白蕉海鲈是国家级地理性标志产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白蕉海鲈知识和文化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学校开设白蕉海鲈课程。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到斗门区白蕉镇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水质是最适合鲈鱼生长的地方。老师每学期定期带领学生开展鱼塘研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清塘、下鱼苗、喂养、日常管理、饲料成分的研究,到鲈鱼上市、产品深加工等环节,让学生真正了解白蕉海鲈背后蕴含着的丰富文化知识。
学校紧紧依托节气种植园、稻田、海鲈养殖三大教育实践基地,坚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塑造乡村学生自强不息、勤劳朴实和发愤图强的优良品质。由于课程教学成效显著,引起了珠海特区报、珠海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并积极报道,2019学年学校被评为珠海市文明校园达标单位、珠海市依法治校达标单位。
(二)开拓创新,活动育人
1.研学实践活动
学校每学期开展以“耕读”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通过与自然亲密对话,深刻的体验付出和收获的因果关系,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2.丰收节活动
在丰收节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收割稻谷、抓鱼达人、客家厨艺大比拼和客家美食分享会等活动,让学生探索了秋天的奥秘、体验了收获的喜悦,唤醒现代农村孩子的劳动本性,重拾乡村孩子的勤劳品性,从而真正实现润德启智的教育理念。
3.读书节活动
学校每学期举办“耕读”校园读书节,旨在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与热情,让每一位师生都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让每一位师生在读书活动中沐浴文化的恩泽,接受传统的洗礼,享受阅读的快乐。
在开展课程活动的同时,学校采用“播种卡、开花卡、结果卡”评价机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品等给予奖励。例如:累计获得“播种卡”10张,换1张“开花卡”。累计获得“开花卡”5张,换1张“结果卡”。获“结果卡”1张,奖励与校长合影一张;获“结果卡”3张,奖励课外书一本等。每学期评选一次“丰收少年”。评价机制掀起孩子们参与课程活动的最大热情,得到家长们充分的响应与支持。
(三)以研促教,研磨提升
在耕读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坚持走“以研促教”的路子,加强与省、市名师工作室及专家的交流、互动,在他们的引领下,让学校的教研活动上升到区、镇的层面,近两年里在学校举办了两次区级和四次镇级的教研活动,为每个老师创建教科研平台,打造了高素质的教研团队。为解决学校师资弱,教学模式单一的困局,每个学科都与有优质资源的学校结成研修共同体,借大校之力,弥补薄弱环节,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共同成长。
近两学年老师参加晒课、评优课、基本功比赛多次获奖,其中省级1人次、市级3人次、区级5人次;教师撰写的论文有12篇分别获得省、市、区的奖项,有5篇在市级以上的报刊上发表;有两个市级的课题已结题,现每个学科都有区级的课题立项,培养了一位珠海市名师。全校学生参加各项比赛共有200多人次获得省、市、区的奖项,共获17个团体奖;四、五、六年级参加区的水平测试连续两学年超区的平均水平,排在区的前列。2018学年被评为斗门区教育绩效先进单位和白蕉镇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学校负责人两次在全区的质量分析会上发言分享经验,学校两次在斗门区教研节上展示教研成果。
白石小学耕读教育实施两年来,从起步摸索到华丽蜕变,课程培育成果显著,被珠海特区报、珠海电视台等媒体聚焦报道,在区域内起到了辐射引领作用。在耕读课程构建与实施中,学校办学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全体师生踏上了幸福成长的快车道。学校将继续砥砺奋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