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乡村温馨校园 创造乡村优质教育

来源: 浙江省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0日

一、基本情况

富文乡中心小学创建于1956年,位于淳安县东部,现有教学班级6个,学生123名,住校生48人,留守儿童38人,在编在岗教职员工23人。校园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具备支持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标准教室六间,具备强大综合功能支持科学、美术、音乐学科各种教学内容的综合学科教室三间,两项合计用于保障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以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为中心的教与学的功能空间1000平方米;另有适合学生开展项目学习、个别化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的公共学习空间约450平方米;用于社区服务、教育交流、终身学习推广的功能空间234平方米;室内运动空间919平方米;教师办公及学习空间356平方米;师生公寓和食堂等生活空间共3269平方米。

二、我们的做法

(一)体制创新

淳安县教育局将其对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的管理权委托给21世纪教育研究院,期限为五年。期间,淳安县教育局继续保持对学校的经费投入水平,保障学校发展所需的办学条件,对研究院的管理履行监督职责;研究院通过理事会制度负责落实校长负责制,指导学校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课程规划、校长及教师的培养培训、探索服务农村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教学模式,指导学校优化办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获得更优发展。办学质量由淳安县教育局聘请专业的中介评估机构评估确定。委托管理期间,淳安县教育局将下放自主设计办学路径权、自主安排工作时间权、自主分配办学资源权给研究院。研究院组建专家团队,深入研究并实践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治理机制,助力学校干部教师更加积极主动专业地推进综合改革,将富文乡中心小学的办学品质提高到新水平,总结提炼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淳安样本”。

(二)机制优化

1.岗位竞聘。实施教师岗位双向聘用制度。制订全科包班教师、学科专业教师和学生领航教师的岗位说明和任务分析,通过教师的自主选择、竞争上岗,激活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改革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机制,鼓励教师更加关心学生的成长成人,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减少与学生发展无关的、低效的应付性工作,形成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教师读懂孩子的能力,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使教师始终保持探索热情。

2.全科包班。建立全科包班课堂教学组织机制,每个班两位包班老师的办公桌就在教室里。学校积极实践包班教学,增加师生陪伴和沟通的时间,把学校建成充满亲情的家园;实施协同教学,通过联合教研帮助老师们逐步掌握协同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寻找真实生活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综合实践学习、项目制学习,逐步从课时分科授课转变到单元整合授课,同时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孩子,全科包班教师—学科专业教师—学生领航教师配合实施分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主题融合。学校秉承“以文化人、以行立人、以毅成人”的办学宗旨,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万物即教材”为理念,构建“毅行”生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座富有现代气息的、充满童趣的、沐浴自然的、弥漫文化的学生自主管理的小镇,同学们在小镇生活中开展自由学习、融合学习、拓展学习,通过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能创造、自信展示的实践体验,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坚持,学会担当。多种选择,多种体验,多种磨砺,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方式,获得人生的幸福。

4.实务培训。以学期为单位系统安排教师培训计划,积极探索校内以育人为主题的跨年级教研活动;通过梳理不同年段各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教师们共同研究与分析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协同式渐进性地尝试课程整合、项目制学习、主题式教学,通过设计—实践—反思—提升,找到课程变革的乐趣,从而达到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水平的目的;与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杭州长江小学和四川广元范家小学等组建网络教研团队,及时交流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方法;充分利用公益组织以及社会其他机构的资源开展跨界教研活动等;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来提高教师的开放心态、学习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

(三)校舍改造

校舍改造项目由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王伟老师和上海中同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吴奋奋老师共同公益设计。本着“自然、多样、独特”的设计宗旨,将项目外立面的打造融入乡村优越的自然环境元素,考虑多空间、多设施、多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喜欢的角落。室内设计秉承“现代教育对空间的要求在建筑中得到贴切的体现”的理念,比如教室既是教学空间、知识展示空间、信息传递空间,同时还是情感交流的场所。校舍改造总投入1461万元,于2018年11月14日竣工验收。学校环境犹如梦幻般的童话世界,让乡村的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尽享快乐童年。

(四)资源建设

杭州崇文实验学校和长江小学的老师们做了1500节微课,免费提供给学校教师在需要时运用;华樾教育双线英语课程项目组公益支持学校的双线英语课程,一至六年级同学每周一次远程线上外教绘本课,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让学校的英语教师们得到了纯正英语口语的训练和教育教学理念上的启发,促进了学校英语课堂教学的提升;社会导师任教的书法、拉丁、麦秆扇、木工、陶艺、扎染、航模、武术、园艺等课程给孩子带来专业化的科学、文化、艺术熏陶。

三、实施成效

1.学习空间重构让学生爱上学校

校舍改建后,把原来的十几间大小功能相似、设备简陋的教室,共 1077平方米,改建成10个学习空间,面积共871平方米。学校充分利用这些学习空间,使学生学会使用各种现代学习方法、学习工具,不被时代所淘汰,让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的动力与思考的好奇心,学会学习。同时学校扩大了学生活动的室外公共空间和室内运动空间,滑梯、攀登楼梯、爬坡、攀岩、秋千、网索桥——大量的童玩空间,将学习的场景、玩耍的情景、想象的幻影融于一体,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五彩斑斓的梦幻校舍,安全、温暖、好玩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时时吸引着孩子,让他们爱上学校,喜欢上学,即便是放假日,也喜欢回到学校学习和活动。

2.现代学校治理使师生成为主人

学校构建了一套符合现代理念的管理制度,充分体现民主性。先后设计了《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章程》《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2018-2023年发展规划》《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方案》等较为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在这些制度中充分体现了学校自主办学、教师自主发展、学生自主管理的办学思想。全科包班教师至少要上两门课,同时可以针对学生学习的难度自主安排学科学习的时间,也可以打破学科边界,围绕生活主题整合学科内容,留给教师创新教学的自主空间很大,让教师能体会到创新改变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学生毅行小镇管理委员会成员每周一开会议事,查找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自治管理中;法院、超市、银行、环保公司等提供学生自我服务岗定期安排学生工作实习,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3.教师观念转变赋学生亲情温暖

学校五年时间不参加县内联考,教师团队自主研究对学生的科学的发展的评价,这一举措极大地给教师松了应试之绑,教师得以从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抽身,转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转为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能够自立于社会,追求真善美和幸福的人生;1:6的师生配备和爱心家庭导师制的实施使善待学生、关爱学生成为校园新风尚,教师能够迅速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学习读懂学生的基本方法,并经常参与到学生团队的各项竞赛中,逐渐营造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校、班级逐渐成为充满亲情的家园。学生的身心健康度、自尊感、自信心都得到提升。

4.生活教育课程令学习充满乐趣

学校毅行生活教育实践全面铺开,从基础性课程的主题融合课研究到拓展性课程的乡土联结,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挖掘与真实生活有关的主题与内容,将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与乡村生活、生产劳动、时令节气、民俗文化相结合,构建扎根乡土的绿色生态教育,打破了教育和生活相脱离、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壁垒,将学习空间扩大学校以外的乡村中,将乡村的自然文化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体现乡村学校的特色,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自从推行生活教育,不断地组织培训学习之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为多样,在课堂内外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单一作业学习的状态得到改变。更多的学生学会了通过网络、课外阅读等途径查找资料,通过寻访、调查、参观等方式收集信息,主动积极学习的态势逐渐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5.整体进化升级致学校蓬勃发展

新校启动以来,学校荣获“浙江省诗教先进单位”“浙江省健康促进银牌学校”“杭州市文明校园”“杭州市三八红旗集体”“杭州市足球特色学校”“淳安县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等荣誉,学校创新案例入选教育部未来学校探索案例库,整体提升项目获得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SERVE奖。师生在县级及以上比赛中的获奖率不断攀升;从外地慕名而来求学的学生近30人。

体制创新、机制优化、校舍改造、资源建设四大行动为学校的自主发展争取到了更大的空间,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加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孩子们大方有礼,遵纪上进,校园充满了朝气和活力,逐渐成为让学生身心愉悦、健康成长的幸福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