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始建于1949年,现有教师182名,学生1033名。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学习、生活和文化环境建设,全面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
学校始终以“全面发展,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不断发展,以“实施幸福教育”为特色办学,获得了国家、省、市、县多项荣誉,其中“全国集中识字重点校”等国家级荣誉多项,辽宁省环境友好型学校、辽宁省课改示范校等省级荣誉多项。学校校长先后获得辽宁省骨干校长、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阜新镇学校如今成为阜新地区独具“幸福教育特色”的温馨校园。
一、制定目标,整体规划,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独树一帜
学校科学制定发展目标,整体规划校园建设,注重用文化引导学校发展。学校布局建设科学合理,选址条件良好,设置规模与当地适龄人口相适应,校舍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规范。学校把安全放在首位,配备保障学生安全与健康的基本设施设备,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等相关要求。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定,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和防范灾害演练等,校园管理安全规范。宿舍环境清洁卫生,物品摆放整洁有序,按时通风、消毒,窗明几净,布置舒适温馨。食堂有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和追溯制度,严格落实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合理搭配膳食营养,就餐环境卫生干净,食品饮水卫生安全,实现“明厨亮灶”。学校建立校内外管理服务质量的反馈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师生、家长满意度。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有标准运动场地,音体美器材、图书、实验仪器配备合格,实现互联网接入、无线上网和日常信息化教学。更为可贵的是,学校注重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用环境陶冶师生心灵。学校注重挖掘和传承学校文化传统,做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错落有致,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利用校园文化凝聚师生共识,形成共同愿景和工作目标,创造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的文化墙、室内外结合的木本装饰,体现了农村学校的本土特色。不同楼层厅廊文化主题诉说着孩子们的幸福梦想。“幸福堂”“快乐营”等班级小家一班一品。宿舍、食堂以“家”文化引领,“爱与责任”“爱与生命”主题奏响了幸福教育的旋律。爱心宿舍、爱心厨房的建设等,让爱充满校园。学校里果园、菜园、花园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学校的一景一物都诉说着教育的情怀,一角一落都洒满了师生的欢声笑语,孩子们体会到了如家的味道,温馨而美好!幸福教育的物质文化建设独树一帜。
二、品味书香,温馨阅读,幸福教育的精神文化植根于全体师生的心中
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校园文化健康向上。学校合理利用墙壁、走廊、过道等空间,用于校园文化宣传展示。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精心设计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教育创造幸福人生,让每个生命幸福成长,让阅读开启学生人生的幸福之旅。这里的农村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有可以阅读的课外书,他们可以走进文本,与智者对话,与名人交流。学校积极争取社会捐助购买图书7万多册并适时更新。学校开设阅读指导课,图书开放式管理,有开放式书橱、书架、图书角、长廊,宿舍里还设有书屋、书吧,图书随手触摸。读书笔记、小作家作品、读书节成果展示异彩纷呈。师生们在阅读中品味书香;在书画中感受墨香;在写作中享受果香。学校成立省“小作家培训基地”“绿苑墨香”书社,小作家们的作品出书、登报,师生徜徉在书的海洋。为引导农村家长阅读,学校倡导亲子读书活动,长效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同来阅读”活动,营造书香家庭,学校读书活动由校内走向社会,促进了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获得了“辽宁省图书馆示范校”“辽宁省家长学校工作示范学校”的殊荣。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严于律己,勤勉为政,做榜样影响带动全员;校长带领班子成员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教师积极进取,甘于奉献;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学校逐年向高水平发展。与有灵魂的作品对话,和高尚的灵魂交流,幸福教育的精神魅力,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幸福教育的精神文化植根于全体师生的心中。
三、深化课改,质量立校,幸福课堂建设硕果累累
学校有健全的教学管理规程,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定期开展集中备课和校本教研活动,确保学生达到规定学业质量要求。坚持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学校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保障户外体育活动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学校打造幸福课程,滋养学生幸福童年。开设快乐德育课程、幸福心理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多彩社团课程、幸福节日课程、幸福实践课程等系列校本课程,幸福教育课程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了课程整体育人的核心作用。学生多元发展,成长中体验快乐,分享成功!学校十分注重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让当今农村的孩子了解掌握古老的农耕方式。学校校园内设计建成总共占地8亩的果园、菜园、花园,师生自主分区管理。在代表建校史的71棵果树下间作套种花生、白菜、大葱等等农作物,丰富学校菜篮子。每年春季校长都会带领大家栽上一棵象征学校历史的果树和其他树种,如今桃李满园,硕果累累,校园像家园,以此培养师生爱家、爱校、爱国情怀。现在校园内外绿树成荫,给人以美的享受,学校还被评为“辽宁省环境友好型学校”。
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不断探索,潜心专研,进行“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积极创建幸福课堂”研究,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体现教育的个性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看法,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学习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小组、测练、作业、评价分层等等,学生喜欢并乐意参与到学习中,能与同伴互助,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身心愉悦,人人有成就感。幸福课堂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产生了学习的内驱力,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责任,找到了幸福的感觉。多年来学校无辍学生,教师成长进步快,学校成功创建“辽宁省课程改革示范校”,幸福教育课堂硕果累累。
四、关爱互助,携手共进,校园关系和谐幸福
学校有健全的特殊教育群体教育关爱机制。实施中层以上领导关爱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全体党员教师与精准扶贫学生结对教育帮扶制度、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对特殊需要学生送教下乡制度等。学校帮扶特殊情况下暂时出现的经济困难学生,成立爱心志愿者服务队、建立“爱无止境”爱心公益群、微信群等等。同时,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学校工会组织关心关爱特殊困难教职员工,定期为女职工体检,使生活在这所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温暖与关爱,校园里充盈着温馨与和谐。
五、心系教育,示范辐射,幸福教育成果撒播分享
多年来,学校工作收获了很多鼓励,也愿将成果与大家分享。校领导的“学校发展规划的建设与实施”专题、“学校依法治校之行动研究”专题、“学校发展规划与课程建设”专题、“学校发展规划与特色发展专题等讲座多次在市县学校领导干部培训中交流共享。幸福教育成果辐射到当地一片农村区域学校。更多的农村校长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奉献的收获!如今多校合作的手已拉得很紧!
十九大报告中“重视农村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加引发了学校领导者们深深的思考。学校事只有用心才能做好,唯有用爱才能做精。在这个充满温度的农村学校,这些创造幸福、体味幸福的人们一切都温馨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