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2018]27号文指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主旨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作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学校抓住发展契机,努力为师生打造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创造条件促进师生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师生快乐成长的乐园,温情关怀的家园,成为大山深处最闪亮的一颗珍珠。
一、借助自然环境,科学合理布局
付家台中心小学,地处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坐落于美丽的珍珠湖畔,永定河旁,三面环山一面傍水,风景优美。是北京市山区第一所寄宿制学校,也是雁翅镇唯一的一所学校。现有在校生67人,寄宿生43人,是典型的乡村小规模寄宿制学校。学校隶属于雁翅镇,此地历史悠久、革命遗迹众多,如一元春药铺、京西第一党支部旧址等为学校课程开发和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
学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温馨舒适的宿舍、平整宽阔的操场、洋溢快乐的音乐房、信息传播的计算机教室、强健身体的室内运动场、专业的美术、科学教室,每个楼层都为适龄儿童设置了“小书吧”,为孩子们营造自由阅读的氛围,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二、安全规范管理,条件保障到位
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持“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理念。与属地司法部门建立联系,定期召开联席会,聘请派出所警官担任法制校长,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借助社区资源举办司法讲堂、检察官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小学生安全教育平台,学习安全知识;开展消防、防震疏散演练,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2019年学校通过了北京市“平安校园”评定。
随着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几经撤并后的付家台中心小学,学校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配备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都达到了标准,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有线、无线教育网络的全覆盖,无论是班级还是专科教室都已改造升级为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温馨、整洁,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各项文体活动场地充足、器械齐全,办学条件保障到位。
三、明确发展思路,助力师生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差异也愈加明显。城镇学校学位紧张,乡村学校生源日益减少。学校位于大山深处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制约了发展;教师队伍年轻化,还处在成长期,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学生眼界不够开阔,缺乏自信;家庭教育薄弱,家校共育面临挑战。
(一)用六“XIN”引领发展
面对学校的现状,寻找适合的发展路径。学校组织干部教师开展研讨,达成共识:由于师生来自不同分校,需要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山区条件艰苦,师生长期住校,需要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为此,学校逐步形成了“凝聚人心汇聚温馨、工作创新发展促欣、师德铸心文脉传薪”的学校文化。
(二)为学生成长服务
学校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从人的基本需求入手做好教育服务。
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创设清新温暖的住宿环境。温馨浪漫的粉色与浩瀚的蓝色产生鲜明对比,这是男女宿舍的色彩区分;开展宿舍名字征集,聚英轩、文星居、玫瑰谷、茉莉园等宿舍名称应运而生,既体现了地域特点,又突出了性别特征。采取圆桌式就餐方式,既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求又感受着家庭的氛围;每月老师亲自为孩子们包一次饺子;浴室安装恒温水龙头,解决了孩子们的洗澡问题。
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学校精心设计开学典礼,满足孩子们被尊重的需求。在校园里挂起中国结、红灯笼,营造出祥和的春节气氛;用红色防滑垫铺起百米“红毯”,每个学生都像明星一样走“红毯”,让他们感到备受尊重;放飞梦想的气球,让孩子们仰望天空,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九月的开学季,为孩子们递上一颗彩虹棒棒糖,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生活是如此甜蜜。
全天候、全方位育人。学校充分发挥全天候育人和农村教育资源优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清明节,带领学生走进青白口村“一元春”药铺,认识家乡的革命英雄;端午节,包粽子话屈原;“七一”走进京西第一党支部;与镇街居民一起点燃篝火,品月饼度中秋。“德育讲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作业日”开展课外阅读;借助研学项目,带领孩子走出大山,走进汽车博物馆、花卉大观园、抗日战争纪念馆……走向了草原、走向了自然、走进了古都西安……
(三)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专业学习与培训,为此还提高了差旅费报销标准;班主任老师包班,课时多,调课难,领导干部就代课补位,为教师培训提供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持。学校还邀请研修员下校视导;聘请老教师定期深入课堂,开展一对一听评课;借助城乡一体化发展项目,开展教学研讨教学交流,助力教师发展。挖掘教师自身优势,服务学校教育,助力学校发展。为老师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促进教师发展;鼓励老师申报研究课、参加各种形式的赛课活动,让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目前学校有区级学科骨干教师3人,全校6名班主任,其中2人是区级骨干班主任,并荣获“北京市优秀紫禁杯班主任”称号。
(四)积极开展家校共育
家庭教育薄弱,家校共育面临挑战。由于路途远,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不便,学校根据家长需求,调整活动时间;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布置任务、提要求式家长会转变成亲子互动、座谈式家长会。让家长在活动中看到孩子的成长变化,以此促进家校关系健康发展。针对家长文化层次不高,家庭教育薄弱的问题,学校聘请“知子花”团队入校,对家长进行专业的指导与培训;每学期干部教师坚持入户家访,密切家校联系。在信息化通讯发达的今天,学校要做有温度的教育,时刻把学生和家长装在心里。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称赞学校“爱生如子,德才兼顾”,家校关系更加温馨和谐。
四、文化引领发展,校园和谐美好
学校结合地域特点,注重自然环境建设。田园与花园相结合的种植园是孩子们春种秋收的体验园,古朴典雅的枣园是孩子们课余休玩耍的乐园,彩绘的井房让孩子们领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深刻内涵,活泼的吉祥物“雁雁”诠释着“做鹰一样的个体,雁一样的团队”的理念,代表着家校共育的校徽、师生创作的校歌《拥抱明天》,赞美了了学校美好的校园生活,学校成为师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在六“XIN”发展策略的引领下,学校文化也日渐凸显。形成了以“真爱育真知,阳光乐成长”为核心价值的教育理念。学校在日常点滴中,让师生感受到温情的关怀。近两年来,学校组织教师为困难教职工捐款1万余元;为教师申报困难补助9人次,补助金额2.4万元。每逢春节前夕,学校领导都会对58位退休教师进行走访探望,让他们感受到单位就是他们的家。还为即将退休的教职工筹备“五个一”欢送会。即合一张影、说一件感动的事,写一句祝福语、送一份纪念品、开一次欢送会。会后再亲自把他们送回家里,平安地交到家属手中,老教师的成就感、幸福感倍增。学校通过与邮政局携手共建,成立“少年邮驿站”,开展家书家信书写活动,增进亲子感情;与首经贸大学联合开展“大学一日游”活动,激发了孩子们求知欲;与台盟北京市委牵手,连续七年开展“助梦启航”助学活动,受捐助学生达142人次,发放奖学金3.6万元,为山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带来了福音,成为北京市“8+1”项目的特色品牌。
五、温馨校园建设,促进学校发展
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校园环境更美好,师生关系更和谐,工作更有干劲了。自2016年至今,学校共荣获市区级集体荣誉63项。2017年学校棒球队荣获北京市季军、少先队荣获“北京市优秀大队集体”称号、科技实践活动荣获北京市三等奖;2018年带领师生走进北京电视台,就“小而美学校”的主题接受专访;2019年学校承办了北京市小规模学校建设工作交流会,并作典型发言;学校各项工作在市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让这所大山里的学校如珍珠一样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