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东城小学前身是一所有70余年历史的农村小学,历经三次变迁。这所历久弥新的学校秉承“办一所充满快乐的学校”理念,将“立德树人”工作放在首位,铸就“有为”品牌,着力营造乡村温馨校园。
德州东城小学校门
一、学校基本情况
德州东城小学原名袁桥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47年,具有70多年历史,2018年学校在旧址上扩建,占地3046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现有学生1458人,32个教学班。在校生来自袁桥、齐桥等10个村。教职工65名,平均年龄为35岁,有高级教师9名,一级教师21名,二级教师29名。是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卓越团队。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办一所充满快乐的学校”,坚持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目标是铸就“有为”教育品牌,全校师生发扬“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乡村温馨校园创建情况
(一)“有为”理念,多维度赋能
“有为教育”理念涵盖了多个维度。教师要在“有为”中成长,表现在教研探索、课程开发各个环节。对学生来说。不仅关注知识学习能力的有为,也关注生活技能、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的有为。不仅主张学校教育的有为,也主张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为。“有为教育”最终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上,引导他们感悟有为、尝试有为、享受有为,让孩子有为做人、有为学习、有为创新,尊重孩子的生命特质,挖掘孩子的生命潜能,让童年充满有为活力。
“有为”平台铸就活力东城。2019年3月,德州市教育家成长俱乐部成立,俱乐部由中小学在职校长自愿发起,22所学校为首批会员单位,秘书处设在德州东城小学。
(二)“有为”平台铸就“活力东城”
东城小学的“有为教育”,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赋能”了学校发展。从教师层面而言,“有为教育”意味着责任,更意味着成长,教师在“有为”中成长,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成果、命题教研探索、“乐自由我”课程开发、创新项目申报等四个方面。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开展依托于“快乐课堂”的改革创新,具体体现就是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确立教学目标并为之而努力,鼓励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鼓励老师们成立自己的项目小组,组成团队,形成合力,在项目小组中逐步产生各级各类的教学成果。重视班主任、骨干教师的成长,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教师队伍。
(三)多彩课程,奠基幸福人生
学校结合周边独特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及中华民族耕读文化积淀的乡情等来营造校园文化。以农耕文化课程的实施作为主抓手,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与引领下,通过耕与读、研与做、究与学,增强孩子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孩子们意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提高劳动素养,养成劳动习惯,培养有根的农村娃。
儿童热爱自然,富于想象,童心与童话相得益彰。基于此,学校以乡村童话课程为切入点,探究一条创建乡村温馨校园的新路径。初步构建了特色乡村童话教育课程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质朴自然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品格、尊重生命的意识,融合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达成热爱乡村的教育目的。培养有根的乡村建设者。探究出一条振兴乡村教育的新路径。
创新“乐自由我”走班课程,源于以快乐为核心的校训校风及办学理念的推动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源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生潜能的挖掘和时代大势所趋。走班课程注重课程顶层设计,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共开发了37门适合孩子发展的课程,每个孩子各有所长,使得丰富精彩的走班课程充分激发出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让学生沉浸其中自由选择、自由探索,真正做到:我收获、我快乐、我提高。
(四)“有为”融入温馨“校园文化”
“有为教育”理念塑造了东城小学温馨的校园文化。
1.营造乡村浓郁的温馨校园氛围,学校在教学楼一楼大厅设置校史墙,校史墙分为“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影像”“我们的骄傲”“我们的风采”四部分,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在关爱中幸福成长。北楼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展示,南楼主要体现乡村小学童话课程建设。学校西北角是1000多平方米的百花园。学校东南角是700多平方米的农耕园。
2.利用教学楼长廊,充分展示了学校校史,让学生们“饮水思源”,激发了热爱校园、热爱家乡和爱党、爱国的情怀。
3.校园制度文化是良好的规范保障。学校制度对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
4.学校充分利用教室走廊、墙壁、校园文化墙等载体,发挥校园宣传栏、大型显示屏、广播站、校史长廊的作用。
5.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传播正能量。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少先队建设制度健全、活动丰富,并有专门的少先队活动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利用减河风景区、袁桥社区、黑陶基地等实践活动基地,积极发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6.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了健康、和谐、积极向上校园文化精神。学校组织开展了“乐自由我”走班课程。充分利用了升旗仪式上国旗下讲话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净化学生心灵。
7.学校教室、功能室设备按36个教学班最新标准配备,能满足正常教育教学需求。校园整体规划布局合理,教学区域在新教学楼中进行,活动区域有操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教学区活动区域分区得当,设施齐全完好,符合质量标准。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以保证学生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利用率高。
8.学校重视学校净化、绿化和美化工作,校园环境干净、优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错落有致,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校园内有法桐、红叶石楠、大叶女贞、大叶黄杨等等,它们分布在绿植园及教学楼的周围,并由学生们认领、养护。
9.学校强化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校园周边良好秩序,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学校积极与辖区内的相关单位取得配合,对周边的环境进行集中整治,使得周边的治安及交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五)家校社共育,营造温馨氛围
家校社共育有效促进了乡村温馨校园的创建。学校周一至周五按年级全天对家长开放,家校沟通顺畅、有效,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学校统筹乡土资源开展教育教学,与周围村庄每学期举办校园共建活动,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农耕园的建设与完善。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服务乡村、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有效融入周边社区,达到服务乡村振兴和学生实践教育双促进双提升的效果。
三、创建成效
随着创建乡村温馨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校园里人人播撒真善美,人人共育道德花,学校的校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好转。学校办学效益也再次得到了提高,学校办学品位也得到了提升。学校先后获得“德州市文明校园”“德州市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德州市规范化学校”“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科技教育创新发展实践基地”“全国幸福教育发展共同体实验学校”“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员单位”“德州市中小学机器人创客大赛优秀团队奖”“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优秀组织单位”等20多项荣誉。全校教师团结奋进,成果丰硕,曾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特色课程一等奖、山东省新媒体新技术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交流展示优质课二等奖、山东省首届十大教育科研名师提名奖、山东省明星青年教师、山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德州市教学能手、教科研先进个人、优质课一等奖、优秀电化教学研究人员、首届巾帼教育科研能手等几十项荣誉,赵凤华主任成功入围2019山东齐鲁名师人员培养名单。学校的社会满意度和认可度逐步上升,实现了“师生留恋,家长满意”社会效益,为建设东部城区教育新高地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