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是科教兴国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昌吉市大西渠镇中心学校以创建温馨校园为契机,助力乡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五育”并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显著提高。
昌吉市大西渠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38人,教师45人。学校秉承“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校训,力求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品德”的新时代好少年,先后获得“绿色学校”“平安示范校”“德育示范校”“绩效考核先进单位”“教育教学提升先进学校”等殊荣,2019年被授予自治区文明校园称号。
一、做有温度的教育,用爱营造安全温馨育人环境
选址良好布局合理。学校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坐落于大西渠村二片区,居大西渠镇域中心,校园周边地势平坦开阔,交通安全便利,学生上学步行或者乘坐公交车。校园内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整洁有序,规划合理。教学楼、综合楼共有教室28间,教室坚固适用,自然采光良好,室内照明符合规范要求。学校消防栓、灭火器设立规范合理,学校校舍均做过抗震加固和外墙保温,教育教学设备安全、齐全,为学生在校安全建立了强有力的保障。
办学条件保障到位。学校占地面积4662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692平方米。学生食堂可满足500人就餐,卫生干净、膳食配置合理、营养均衡,实行校领导陪餐制度。师生饮用水检测达标,教学楼安装加热饮用水设备;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使用低碳绿色能源号召,与大西渠村居民住宅小区共用电锅炉采暖设备。学校设置规模与大西渠镇适龄人口相适应,平均班额37人,无大班额现象。教学功能室设备配置齐全,体、音、美、劳设置了专用的器材室及教学设施,配置达到了标准化办学要求。远程技术教育、现代信息设备、乡村教师周转房等设备设施,为学校教育教学扩展了空间。整个校园欢声笑语,百花齐放,呈现出“团结友爱、蓬勃向上”的喜人景象,构筑了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温馨之“家”,实现了环境育人、环境改造人的效果。
二、狠抓教育质量,用心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教育教学提质见效。学校聚焦“五项管理”,落实“双减”工作要求,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期初计划的制订、教师教案的撰写、学生作业的布置批阅及课后的辅导、教学的评价等常规工作,实行三级化管理督导,教务处、教研室联合协调定期对教与学的常规工作进行督导检查通报,以此表扬先进,鼓励后进。同时邀请包校教研员每周督导教与学的工作,发挥上级督导的辐射作用,落实抓细教与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注重因材施教,拓宽教学事业,增强教师创新欲望,积极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小课题研究。为了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结合学科特点,学校组织召开“课程思政、全员思政”座谈交流并进行学科思政元素渗透课堂教学大赛。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20年、2021年获得昌吉市教学质量提高先进学校,受到领导好评,群众赞许。
校园文化塑形铸魂。学校坚持思想引领、文化塑形,改造环境,形成氛围,使学校文化建设有魂又有形。学校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力度,高度重视校园墙壁文化建设。在教学楼走廊、班级内部、校园内设立特色文化墙、名人名言、展示板、文化石、雕塑等,力求做到让“墙壁说话”,让“角落启智”;夯实教师教学规范,树立典型模范;加强学风建设促进校风凝聚,形成优良育人之风。校园艺术节为师生展示才艺搭建了成长平台,感恩励志的演讲及征文比赛,传承着正气和能量,“小手拉大手”的家校活动篇章记录着欣喜与温馨。周一升国旗时的演讲在旭日的映照下抒发着孩子们爱国的情感;傍晚操场上大课间活动在夕阳的映衬下勾勒出乡村娃娃矫健的身影。清明节、中秋节、春节、重阳节开展放风筝、诗歌朗诵会、演讲等融情活动,将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教育融入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多样活动的开展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又体现了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塑造人的育人特色。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橱窗里记录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墙面上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底蕴,花圃中弥漫着芬芳温馨的气息,漫步于校园每个角落,都给人一种家的温馨。
三、注重因材施教,用情耕耘百花齐放的教育园地
特色教育全面发展。学校以活动为载体,打造特色社团和精品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和班级特点,学校开设书法、经典诵读、刺绣等10个特色社团,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实现身动、心动、脑动、情动、意动、手动的多元融合体验。依托乡土资源,学校建立1300多平方米的承德耕读教育基地,让学生从“课本”走入“生活”,从“室内”走到“室外”。春天育种,夏季除草施肥,秋季采摘,冬季刻镂工艺“葫芦娃社团”等活动教育学生“亦耕亦读”,开设室内劳技课,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烹饪美食,手工编织、刺绣、贴画,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植根于学生的心灵、行为和生活实践中。2022年全市书法比赛中10人次获奖,诵读经典比赛中8人次获奖,科技作品征集评选中5人次获奖,“扑克搭塔”活动获得团体一等奖。
和谐共处馨香育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族师生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学校党支部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工会组织“道德讲堂”,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责任意识和敬业奉献意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尤其关注留守儿童。学校结合学段特点及学生兴趣,开设了心理拓展服务课程,开设环境适应技巧、沟通交往技巧、团结协作能力提升、自我意识体验、创新实践技能共五个篇章76节心理服务课程,通过课程让学生关注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学会处理心理压力、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构筑和谐完善的内心世界,促进自我健康成长。落实校长所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补尽补,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学生根据需求在“爱心小屋”领取生活、学习用品;“励耕计划”资助关爱特殊困难教职工……师生、家长关系融洽和谐, 学生勤学善思,老师和蔼可亲,校园处处和谐温馨。
平安校园保驾护航。安全工作是温馨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职责明确,树立人人有岗位,人人有职责、人人是安全员、安全工作人人抓的良好安全意识。学校严格落实24小时领导带班制度,带班领导每日对校园重点部位进行巡视,并辅助保安做好学生上下学的疏导工作;落实安全隐患日排查制度,对存在的问题立查立改,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不懈抓好安全教育,组织教师观看安全警示教育片,教育全体教职工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法治宣传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平安工作进行专题讲解和平安知识宣传;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交通、消防、防溺水、防触电、饮食等安全知识宣传,增强自救自护意识;利用校园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手抄报等途径大力宣传“平安校园”的重要性;按期组织师生开展各类应急疏散逃生演练,结合“3·29平安教育日”“5·12地震纪念日”“11·9消防日”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保障师生生命安全。
创建乡村温馨校园,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学校工作的新起点,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永恒课题,将校园“硬环境”与“软环境”有机结合,用爱、用心、用情建设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让乡村孩子享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