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改革发展的春风,踏着兵团人坚定的步伐,这里有一所小学像胡杨般扎根边疆、屹立远方。这里是孩子梦想起航的港湾,是知识传播的摇篮,是前行道路的指路明灯,这里就是五十三团第一小学。
学校始建于1970年3月,占地面积为8491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5597平方米,原名五十三团第二中学,如今是一所完全小学,50年的发展变化,学校从最初的1名教师,6名学生,发展为现在的191名教师(含维吾尔族教师74名),49个教学班级,2351名学生(其中民族学生2142人,占比91.1%)的规模。
一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教育报国之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之使命,在上级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下,全校师生用心灵追随、用行动诠释着“胡杨精神立校、特色教育兴校”的办学理念,努力践行“一训三风”的精神内涵,积极探索实践“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及“口琴”特色教育,努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信息化2.0整校推进,5个全国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试验校”项目在校落地,“停课不停学”教学成果荣获一等奖,成为兵团“国培计划”团队研修项目优质学校之一。项目的落成,成绩的取得成为我们建设平安校园、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的不竭动力。学校还结合民汉合校实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励志老师们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鼓励孩子们做热爱祖国、热爱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新时代少年。
53团一小硬件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美。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态度,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先育心”的思想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去体现。蕴含教育之魂的千年胡杨,倡导多读书,读好书,从而树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态度的“口琴”校标,彰显口琴特色教育的音乐键攀登,诠释师生品德的石景文化“德、勤、乐”,介绍胡杨精神的胡杨文化墙、突出榜样作用的胡杨文化长廊,培养“五个认同”的石榴认同柱,宣扬和继承传统文化、诸子百家文化的走廊文化、墙壁文化,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做到“文明其精神,壮健其体魄”的地方文化等等,无不凸显出让每一个角落都开口说话,每一处景物都潜心育人的重要作用。畅游在小而精致的校园中,你会被校园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吸引。
学校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根,以活动为载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深刻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并与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相融合,结合学校实际打造了特有的胡杨文化,滋生了三种特色文化,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到师生生活中,践行到一言一行上。口琴文化,辅德促智;地方文化,健体益智;童谣文化,促德养智。文化的渗透,底蕴的形成还依托于结合校情、师情、生情,专门设计的听课记录本、班主任工作手册、德育纪事录等属于学校自己的创作;学校确立了一、二年级——胡杨塑形养习惯、三、四年级——胡杨育心提素养、五、六年级——胡杨铸魂创未来的金色胡杨德育培养体系。通过系统的德育培养,让学生从小学会立志,从小学会做人。
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的过程中,学校深刻认识到孩子的习惯养成是基础工作,德育是核心,教学是中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用孩子的语言跟孩子对话,于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校本童谣应运而生,配乐并编排了手语动作的推普童谣、课堂行为规范童谣、用餐礼仪童谣、疫情防控童谣等9首童谣成为了学校促德养智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美好品德的体现,成为了童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方式的最好诠释。现如今,学生进出校园能自觉排队,走进班级,首先开窗通风,自觉读书,吃饭时,用餐安静……正如推普童谣中唱的“说好普通话,学习进万家,你来教爸爸,我来教妈妈……”那样,学生成为家校沟通的有效桥梁和纽带,成为了爸爸、妈妈的小老师,小翻译,促进孩子和家长共同进步。
“让学生有带得走的素质”“让每一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一项艺术特长”是一小办学的一个思路。从2010年8月口琴兴趣小组班的成立,到2010年“口琴”特色项目的确立,再到2011年3月口琴入课表,进课堂,逐渐形成了班班有琴声,人人善吹琴的良好局面,已有十年的时间。
漫漫十年,口琴特色教育正以它蓬勃向上的姿态,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一莘莘学子,让孩子们深切体验到了小口琴里的大世界。如今的口琴已成为一小孩子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周的升旗仪式、班级的才艺展示、每年的口琴文化艺术节、外出的交流活动、团里的文艺表演、在家放松等等均能看到孩子们吹口琴的身影。“口琴”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伙伴,伴随孩子们成长,孩子们因为口琴而充满自信,更加积极向上,拼搏前行。
文化是精神和价值的体现,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意义深远。学校通过有形的活动载体的呈现,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校根据师资和孩子发展需要,开设了口琴、舞蹈、篮球、足球、书法、小记者等17个社团活动,选择了武术、书法、舞狮等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力求学生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领会其精神,锻炼其意志,学会做人处事。
开展社团活动的初衷,武术、书法、醒狮等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正是学校希望孩子们能逐渐拥有的内涵。借此将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通过传统文化、社团活动去实现,去升华渗透,直至达到滋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人格魅力的目的。
一小努力向课堂要效率,积极探索和实践“情境互动”教学模式,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思想,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力求在交流学习中,学会协作、学会包容、学会共享。学校充分利用橱窗、手抄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等媒体,向广大学生及家长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要性和普惠性,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将“一唱二讲三颂”学习活动融合到教育教学中,丰富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手段,体现了学校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教学理念。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3团一小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宗旨,努力培养学生品德,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学校各种德育教育阵地成为了学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道德品行修养的基石。通过举办特色鲜明的主题文化活动,民族团结手拉手、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兵地交融等民族团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民族团结、爱国爱疆、知礼感恩等情感。并从小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现如今,学校民汉学生混班、混住,民汉教师混合办公,民汉师生互助、交流,团结协作氛围浓厚,为学校发展共同奋斗。
告别昨天,畅想今天,五十三团一小正踏着坚定、稳健的步伐迈向未来。2016年《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关于《53团二中推行双语教育有“高招”》的报道。2018年五十三团第一小学被评为兵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示范校,同年12月10日,兵团新闻联播对我校“青蓝工程结对”及“民汉教师帮扶结对”进行了报道。2019年1月31日《中国教育报》对学校特岗教师进行了“我要在边疆讲台扎根”的报道。2019年7月,五十三团小学党支部被师市党委评为优秀党支部。2020年5月,在兵团“停课不停学”教学成果评审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20年11月,成为兵团“国培计划”团队研修项目优质学校之一。
成绩的取得已是过去,未来的使命还要勇敢担当,五十三团一小将继续书写奋进之笔,以胡杨般的坚守在祖国西部教育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