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民小学地处山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的建设和乡村教育都带了很大的冲击,也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无意间形成许多孩子被迫留守乡村,许多孩子缺乏关爱的现象。学校的温暖教育是指在开展好基础教育的同时,设立书法特色教育和行知课程,将“童心母爱,温暖同行”的教学思想根植到每一个孩子和教师心中。使古色古香的校园环境,浓浓的翰墨书香,温馨的师生关系,相得益彰。学校用实际行动为振兴乡村教育助力,为乡村学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服务。
一、学校简介
斯民小学又名斯民小学堂,被称为一部活着的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发轫于1840年创办的象山民塾(即斯宅的华国公别墅),学堂的学制脱胎于清政府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现代学校,也是诸暨最早的新式学堂,曾经首倡男女同校之风。1905年正式改名为斯民小学。
1900年,庚子之变后,斯仰止及其子斯旦着手创办新式学校,“以斯举有德于斯民,故以名焉”。学校用康有为题写的“汉斯孝子祠”为校旨,以“公诚勤恒”四字为校训,由徐道政作校歌。本着“为培养国民起见,不分畛域”的宗旨,兼收本族本乡和附近乡村学童入学。对提高当地人民文化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也孕育了一批人才,如斯行健、斯霞、蒋鼎文等学者名家。解放后成为公办学校,曾改名为斯宅乡中心小学,1995年恢复“斯民小学”原名,校舍被列为第五批诸暨文物保护单位。
斯民小学自1987年始,一直探索书法教育,把习字养性学文化,作为教育之本;设立书法特色课程,作为教育的抓手,每年举办“梓树花下”书法节,集聚全市书法精英,给学生以熏陶。学校立足本乡本土,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以斯宅古宅为基础,开展一系列的研学课程。结合梅园教学基地,开发梅花综合系列课程。1996年,学校的书法课程被列为诸暨市特色学科。2006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百年名校,2010年被评为浙江省书法书法特色学校。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绍兴市廉洁教育示范学校,诸暨市文明单位,诸暨市美丽校园等荣誉称号。曾多次接待国内外书法交流团队。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均对斯民小学办学特色进行了报道。
二、温馨校园环境
斯民小学校园环境幽雅温馨。学校校舍为三进式民国时代建筑,前面两幢为有100年历史的老教学楼,古朴、典雅、精致,至今使用。后两幢为1994年新建,教学楼的后立面改造成与老教学楼统一的风格。校园天井里一棵132年的古老梓树参天而立,一棵130多年的冬青树倚楼生长,更有许多树龄百年以上的老树随处生长,显得清幽自然,宁静而深远。学校因校制宜,布置了三大馆室:校史馆、党建室、家国情怀馆。作为学校介绍学校历史,教育学生的平台。三大馆室都依原来老教学楼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装修。
学校还投入一定的资金,用名家书法扮靓校园环境。斯民校园环境幽雅,是个适宜读书、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在门台内、在墙上、在回廊、在匾额石碑上,到处可见康有为、臧克家、邵华泽、陈敏尔、刘江、鲍贤伦、骆恒光、赵雁君、兰干武、斯舜威、许绍满、何涤非等领导的名家墨宝,在正厅门楣上,悬挂着原四川省省长蒋巨峰为斯民小学题写的“百年风范”四字牌匾。
学校还专门出资在校园中创建了“立字立人”的主题文化墙,建立了主题书法碑林,除了书法家的书法外,还用师生自己的书法作品来装饰校园楼道、走廊,让学生自选喜欢的书法家名字命名各班级,努力让每幢楼、每堵墙、每个角落都能让学生在墨香氛围中,随时随处能听到教育之声,潜移默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在书香浓浓的校园环境中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三、温暖主题
学校经过对校史和当今学术思想的研究和提炼,确定学校的办学思想为:童心母爱,温暖同行。
斯霞是斯民小学毕业的优秀校友,是中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儿童教育家,是共和国最美奋斗者。
斯民小学的党员干部和老师们学习斯霞,践行斯霞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不仅是学做一个好党员,更是学做一个好教师,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目标,为山区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百年前,斯民小学以“斯举有德于斯民”命名,百年前的校歌里有:启我本能迪我心,自觉自振还自强。斯民的先辈们把这种教育观念注入校歌和校名,把“童心母爱”作为党建品牌,不仅体现我党服务于民的执政理念和初心,也传承了斯民先辈们的教育初心。
斯民小学的老师们,时刻坚持党的领导,树立“童心母爱,不忘教育初心”的价值观,做斯霞式的好老师;崇尚学习、追求真理,不断研究不断改革,做斯霞式的名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觉悟学生,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有现代意识的公民,为山区教育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四、温暖文化
学校教育受党的指引,秉承前人遗志,在现代社会更新教育理念,确定学校“道觉斯民,启知跖行”的教育理念,意在让学校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途径和渠道,去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本能,启发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去求知,去觉世,并把知识转化为一种踏实的行为和能力。
学校办学目标:为培养国民起见,不分畛域。(具有现代意识的国家公民)
学校办学理念:“道觉斯民,启知跖行”。
校训:公、诚、勤、恒。
校风:心中有他人,集体有温暖,团队有合作,教学有故事。
教风:童心母爱,教学相长。
学风:好学乐知,勤笃慎行。
五、温暖教师
童心母爱是斯霞老师最主要的教育精神。斯霞老师任教期间,她的童心母爱精神曾三次被人民日报报道,也曾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思想,最终得以平反。斯霞老师对每个孩子心怀爱心,给予每个孩子如母亲般的关怀,使他们在爱的滋养下健康成长。斯民小学地处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斯民小学的学生中有许多留守儿童和单亲的孩子。学校学习斯霞的爱的教育思想,践行斯霞精神之光,让老师身上绽放爱的霞光,温暖孩子,使这些孩子也能感受如同父母一样的爱。
为了践行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规范并提升教师的教育行为,斯民小学提出从“一到全部”的措施,落实到位。
1.一个:每位党员教师结对一个留守孩子。学校根据党执政为民的要求,践行童心母爱的精神,以共产党员为主,全体老师共同参加,对全校学生中留守儿童进行摸底,并根据困难情况和需要程度,与学校里最需要照顾的儿童进行结对,关怀关注孩子的成长,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党的关爱。结对之后,要求党员老师积极与家长进行五次以上沟通,每周与结对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实际,以及心理需求上的一些困难。
2.几个:要求每个党员干部和教师书写几则学生故事。为了增强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与学生成长之间的紧密沟通和衔接,促进老师更加了解和理解学生的现状,并采取相对应的关怀行动。学校要求每个党员和教师撰写几个学生故事,促使老师们更加仔细地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用文字表述出来,使党员干部把故事转化为反思能力,并进一步转化对学生真切的关爱行动。
3、全部:斯民小学要求党员教师到每一个学生家里家访。斯民小学学生来自周边各村,远的有15多公里山路。以往存在着家和校之间沟通不畅的问题,大多源于老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不够。鉴于此,学校要求党员老师把家访工作渗透在日常工作当中。老师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到学校旁边的村子,利用下班之后的时间到远一点的村子,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一起家访。家访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工作,而是全校党员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每次家访完,都要在学校工作群上报图文资料。这种家访覆盖到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方式,使老师更加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状况、在家的学习情况,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家校沟通顺畅,效果也很明显。可以给予那些家庭困难学生,更多的关怀和仁爱。
六、温馨校园课程
合理而有特色的课程是一个学校的活力和生命力。斯民小学虽然学生和教师的人数都较少,但是也在竭尽全力建设适合山区教育和师资生源现状的课程,让学校有着别样的魅力。
学校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块。基础性课程是指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课程。学校老师认真实施国家课程,落实好知识能力,与山外的学校能无缝接轨。
拓展性课程也是学校恒行主题教育内容,主要分两块,一是学校坚持32年之久的书法特色教育。学校以“习字养性学文化”作为书法教育的宗旨,习字是一种方法和途径,重要的是通过练习书法,锻炼学生沉稳、冷静、专注、恒常的性格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习字,去感受书法博大精深的内涵,去传承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第二块内容是立足本乡本土的行知课程。①学校借助斯宅古民居的文化遗迹优势,开展一系列的斯宅研修课程。②斯宅作为红茶的传统基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永义茶文化研学,通过让学生采茶、制茶、泡茶、喝茶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教育孩子抱朴守真,传承耕读传家遗风。③学校依托“斯舜梅园”教学基地,开发梅花实践课,通过赏梅、画梅、咏梅等一系列的行知课,培养孩子高洁坚韧的品质。④学校利用附近多山水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发出“山行”知能课,让孩子在山中行走并锻炼体能,启发孩子畅游自然,热爱自然。学校开展红色军旅走进斯民校园活动,利用斯励烈士墓等教育基地,开展“公益国防教学文化”的研学践行活动,让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体验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意志,严明纪律,规范作风,强化能力,提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