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温馨校园 筑温度教育——兴安盟科右前旗察尔森中学温馨校园创建经验介绍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5日

兴安盟科右前旗察尔森中学始建于1956年9月,是一所优质乡村寄宿制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426名在校生,109名教职员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盟民族初中综合评估先进学校”;盟级“甲类一级学校”;盟级“绿色学校”;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义务教育实验学校”;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区级教育改革先进学校”;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自治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文化立校,制度理校,科技兴校,特色亮校”为办学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营造温馨、幸福、舒适的育人环境。

一、合理布局建设,打造健康校园

察尔森中学占地面积98 725平方米,2418平方米的教学楼,3488平方米的宿舍楼,1300平方米的餐厅,1695平方米的办公楼,60平方米的门卫和水房,有3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学校院内硬化800米的油漆路,教学楼和办公楼前硬化5800多平方米的小广场。有体育馆、篮球场、乒乓球室等。校舍全部按国家设计规范建设,符合抗震、消防安全要求,配备保障学生安全与健康的基本设施设备。学校安装摄像头,做到监控无死角,人防、技防、物防落实到位,学生安全与健康设施设备基本齐全。校园建筑错落有致,功能配备齐全,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规划有序,动静分离,互不干扰;校园整洁优美,温馨怡人。

二、完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办学条件是创建温馨校园的有力保障。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好政策,学校硬件建设日益完善,学校现有教师周转房1栋,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综合楼各1幢。理、化、生实验室各1间(均达到I类标准),地理教室、图书阅览室各1间,室外篮球场2个、排球场1个、教师备课室1间、电脑室1间(50台)、校史馆1间、教职工之家1间、书法绘画室1间,每个班级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硬件设施日益完善,各项教育资源配置均能全面满足教学需求。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校在加强发展少年军校这一特色亮校过程中,建设党史、军史文化长廊以及国防教育展览室、英模路等,让其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的又一道亮丽风景。学校集多方力量,成功修建了300米塑胶跑道,几十年不变的砂石操场现已旧貌换新颜,成了学生尽情活动的乐园。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始终坚持课堂教学改革,采取阳光分班,师资均衡分配的原则,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因材施教,因生施教。通过开展名师工作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师徒结对等活动,提高了老师们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技术信息化水平。借国家京蒙协作好政策,学校坚持以往的手拉手、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得到了协作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老师们受益颇多,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帮助,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致力于构建形成 “五育并举”的发展体系,积极给学生搭建广阔的自我发展机会和平台。通过国旗下讲话、文艺汇演、运动会等大型集体活动及举行演讲朗诵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感恩教育、爱心捐款、校园十佳歌手赛等专题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通过校内传统文化课、公共艺术课、劳动教育课,学生社团,志愿活动,题材多样的“主题班会”等,寓教于乐,进行感恩励志、爱国主义、青春期健康、环保节能等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道德观、正确的人生观、强烈的责任感,引领教育回归育人本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四、强化特色引领,丰富校园文化

多年来,学校重点打造“少年军校”这一品牌特色,强化特色校园文化引领,丰富校园文化,营造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察尔森中学校园是中华民国时期镇国公“公王府”的遗址,是侵华日军的废墟,也是科右后旗旗政府旧址及呼伦贝尔师范学校原址,借助地缘优势和丰厚的历史积淀,在2002年5月,学校成立了少年军校,并在2019年晋升为兴安盟察尔森少年军校。学校着眼新时代新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导向,规划了“1234”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培养忠诚于党的事业的社会主义红色接班人);“突出两个特色”(红色文化特色和军事文化特色);“注重三个结合”(将少年军校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军民共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德育工作和日常养成教育相结合);“培养四好学生”(政治素养好、思想品德好、身体心理好、作风养成好)的工作思路,让学校每一门课都成为育人载体。

学校设置并建立了专用教室、活动室、训练场地,制作了标准的校牌、校旗。设置了每周一节国防教育课,编印了国防教育校本教材,配备了国防教育专任教师。建设英模路、军事主题雕塑、军事宣传版、党史文化长廊。以英雄人物命名班级、发扬英雄人物品质。打造军营宿舍,加强内务整理:制定军营宿舍管理条例、评分细则、评比制度,设有专业的教官实时培训、监督。

多年来,学校在不断摸索成长中逐渐形成了少年军校自己常规的工作模式,即12345工作模式。1路,建设一条英模路;2团,成立合唱团和舞蹈团;3室,筹建国防教育展览室,计算机室,综合活动室;4队,组建军体拳队,刺杀操队,激情跑操队,主题班会队。5课程,开展军训课程,国防教育课程,军事技能课程,军营宿舍文化课程,研学旅行课程。通过开展以上常规工作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了学生的自理能力、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军容风纪”和崭新的精神面貌。

在 “双减”政策大背景下,为了让特色课程引领军校学员的成长进步,学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以特色课程为核心,发力内涵建设,构建了“追梦人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和红色资源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新局面。不断提升学校思政工作特色创建新高度,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培育出更多心中有魂、脚下有根的新时代好少年。其中军训课程和研学课程效果最为显著。每一届新学员通过军训,从基本的站姿坐姿、队形队列到内务整理再到个人的体质的提升都有很大的转变,完全蜕变成了“小大人”的模样。对农村学校的孩子们来说,研学旅行不得不说充满了好奇感,近两年,学校先后有二百多名师生赴阿尔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2107部队研学之旅。三角山边防哨所下相思树的励志故事;第二课堂——阿尔山地质公园的奇特,让孩子们触摸到的历史更有温度,看到的自然更有神韵,体验过的生活更有内涵。别出心裁的教学,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红色精神也潜移默化地沉淀在了学生的心底。这与当前的双减政策不谋而合。

五、融洽校园关系,打造温情校园

察尔森中学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要远远多于在家时间,所以学校想方设法为寄宿生提供舒适的环境,让学生宿舍既有家的温暖又有爱的馨香,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宿舍墙围统一粘贴壁纸美观实用干净。宿舍配有统一的洗漱工具,美观大方整洁。设有热水器,24小时供应热水。同时在宿舍区设立“亲情聊天室”,方便学生定时与家长联系,使寄宿生与家长之间“隔空不隔爱”。食堂实行行政领导陪餐制度,严格监管。学生食谱及用餐情况向家长公开。学校所有师生统一用餐标准。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家校合作、共育学生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不定期召开线上线下家长会,寒暑假家访等活动,让家长实时了解学校的动态,学生的近况。学校还和周边各嘎查、社区有效沟通,进一步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遇到的困难。通过与嘎查、社区合作,形成了学校、嘎查、社区协同合作、共育学生的良好氛围。

学校工会作为教职工的温馨家园,充分发挥起了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突出维权、参与、活动职能,在激发职工热情、调解劳动关系、开展建言献策活动、提高职工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尝试。

六、完善校园管理,打造和谐校园

校园安全是创建温馨校园的保障。学校确立“爱生护生,培养全人”的办学思想,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学校每个月举行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并落实隐患排查整改。利用学生集会、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LED等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对安全工作进行专题讲解和防范提醒,还针对部分偶发安全事件进行剖析,举一反三,警示教育学生,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学校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室全天候开放,让学生随时接受心理疏导。

食品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学校食堂严格执行安全卫生管理制度,落实食品索证制度,设立台账,对食品进行留样及记录,食堂食品加工场所进行“明厨亮灶”建设。厨房和就餐场所干净整洁,有专人负责管理。食堂防蝇、防鼠和消毒设施设备齐全,无“三无”商品、过期食品。食品贮存设有隔墙离地的平台。食堂内餐饮具采用热力消毒,水池标识明确。

温馨相伴,幸福守望。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已取得初步成效,校园温馨美丽,师生关系融洽。下一步,学校将以创建“乡村温馨校园”为契机,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师生的心灵,以精细的管理保障师生的权益,以多彩的活动助力学生成长,不忘初心、凝心聚力、大胆创新,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领导放心、家长满意、学生乐学、社会认可”的农村一流寄宿制品牌学校。让察尔森中学成为孩子放飞希望、实现梦想的温馨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