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末县小学成立于1955年8月,2015年12月,县教科局将且末县小学更名为且末县第一小学。
学校占地面积64526平方米(约96.78亩),绿化面积19400平方米(约29.10亩),绿化率为31%,校舍建筑面积13916.96平方米。
2014年9月,学校被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5年10月,学校被授予为自治州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2016年6月,学校被自治州党委授予“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12月,学校荣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和“自治区级平安校园”荣誉称号;2018年10月,学校荣获自治州义务教育学校联盟“双捆绑”式发展工作先进集体单位。
一、布局建设科学合理,育人环境温馨怡人
学校位于且末县文化西路,毗邻且末镇政府,且末县一号小区、玉鑫花苑、丝路花苑、迎宾花苑等小区紧紧围绕且末县第一小学周围,学生上下学距离适中,都在3公里范围之内。学校共有学生1802人,42个教学班,每个班级人数都在45人以下,无大班额。教学楼共有3栋,分别命名为志玉楼、华玉楼和琢玉楼,设计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具有抗震性。消防设施齐全,自然采光效果良好,教室南北通透,通风效果好。
学校在2017年和2019年先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评估验收,学校办学条件完全达到自治区规定标准,师资配备符合国家要求。且末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发展,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日常运转经费到位。2017年学校新建一块400米环形塑胶跑道,2018年新建一栋综合楼(命名为琢玉楼)、一座1400平方米的室内运动场。
学校有科学、音乐、美术、舞蹈专用教室各2间,电子琴室、综合实践室、多功能录播室、少先队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各1间,心理咨询室2间,学生计算机室2间,电子备课室1间。学校42间教室和所有多功能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率达到100%,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
二、教育教学保证质量,成长环境温馨精彩
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根据教师专业特长、配备了品德与社会、体育、美术以及劳动技术教师,并根据自治区课程设置方案,开齐了课程,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业成绩。关爱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妥善解决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和享受优良教育环境,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得到切实保障,现在学校学生均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关爱残疾儿童,学校在每学期前会统计学区范围内残疾儿童少年人数,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学区范围内残疾儿童入学率100%,不能到校进行上课的坚持长期进行送教上门。并制定《教师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办法》,是保障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突出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发展,学校设立了第二课堂——“红领巾社团”,共28个社团5大类,有剪纸、绘画、石艺、陶艺、电子琴、合唱、民族乐器、舞蹈、健美操、足球、篮球、田径以及“红领巾种植园”等,充分激发了师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同时,学校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举办论坛、书画展、故事会、自办手抄报、观看影片等系列活动,广泛宣传教育,使“五育”并举理念深入人心,师生相处更加和谐。
三、校园文化积极向上,育人环境温馨幽雅
且末,一个地处大沙漠和大高原的小县城,其南北是渺无人烟的戈壁沙漠,东西相隔数百公里才能见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故人们习惯称它为“天边小城”。
且末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是‘‘玉石之路’’‘玉王故乡’’的发祥地,还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的且末国和小宛国所在地。它是一个最具西域色彩和民族风情的地方,一方博大而独具自然与人文魅力的热土。
学校依托且末县“玉石之路”发祥地、“玉王故乡”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玉文化资源,将玉文化引入校园,树立“人皆璞玉、砺琢成器”的办学理念和“人本管理、玉汝于成”的管理理念,努力打造“以玉比德、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品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不断的发展和思考中,形成以县域特色为主的玉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理念——人皆璞玉,砺琢成器。孕自然之精英,肯定教师、学生似玉一般是自然生出的灵物,高贵圣洁无比,学校审慎对待,像母亲孕育婴孩一样,用己之温润,孕彼之温润,终使之完美。琢人文之精美:强调每一名教师、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尚须磨砺雕琢。管理理念——人本管理,玉汝于成。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以老师为依托,以家长为辅助,形成人本育人环境,对教师、学生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像打磨璞玉一样磨炼师生助其成器。
在玉文化的基础上将三栋教学楼分别命名为志玉楼、华玉楼、琢玉楼,学校将“玉文化三字歌”列入学生晨读内容中去,在反复的思考和摸索中形成清晰明确的“三风一训”。校风——良操美德,玉品金心;教风——修身养德,精雕细琢;学风--励志笃学,砥砺成玉。2018年,为了推进和落实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该校结合学校的实际将国学文化引进校园,以玉文化为依托,充分发扬国学文化,以孔孟之道为方向,将“仁、义、礼、智、信”国学文化具体化,通过楼梯文化、走廊文化、墙壁文化、室内文化呈现出来,对师生进行文化宣传和教育熏陶。在公共场所张贴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学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每课三分钟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做人与教学结合、与文化结合、与实事结合,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在校园里建有花园、果园、柳园、种植园、养殖园、趣乐园,星光大道等多处育人景观,并赋予一定的育人含义,进一步为环境育人奠定基础。
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每逢佳节,学校组织师生进行融情活动,多次开展“你到我家吃粽子”“我到你家吃馓子”等融情活动;青蓝工程结对子活动中,老教师请新入职教师家中做客,师傅教师教徒弟教师上课、管理班级;小长假期间组织教师家访,给留守儿童、贫困儿童送关怀活动,工会组织全体教师对“特殊困难教师”捐款,举行“退休教师欢送会”;每年六一儿童节在莘元堂给学生庆六一,六年级学生毕业组织“告别母校,毕业典礼”;为了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创建温馨校园,设立“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进校园参观校园文化、进课堂听课、进运动场进行“亲子活动”、参观“开学典礼”“文艺汇演”等活动,不断的加强家校共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禁毒教育基地、敬老院慰问、参加火情升国旗仪式,坚持在活动中育人,在实践中育人,培育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校园关系和谐融洽,人文环境温馨文雅
“五个融情”效果好。学校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节庆日有机结合,大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五个融情”活动。即‘‘你到我家吃馓子, 我到你家吃月饼”融情活动、“端午节——粽叶飘香情更浓”融情活动、“结对子班级共庆古尔邦节”融情活动、“我们的节日——春节”融情互访活动、“我在城里有个家”融情活动。每到寒假和暑假期间,各族师生邀请结对认亲学生、老师到家里做客,同住一家人、同吃一锅饭、同办一件事,增进了各族师生彼此之间的情谊。
学校广大师生通过“三个一”活动,即:同吃一锅饭、同拍一张全家福、同办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认真落实结对认亲户之间保持经常联系、关爱帮扶、宣讲政策,以点带面。通过“两个同”活动,把民族团结接亲活动向更深推进。同做同吃一锅饭,感受大家庭的其乐融融;同写同练粉笔字,提高写字功底,融洽民族感情,达到对伟大祖国和祖国文化的认同。
五、校园管理安全规范,校园环境温馨和谐
按照国家关于校园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定,学校制定了《且末县第一小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且末县第一小学防控防爆演练方案》,明确责任,细化分工,责任到人,为学校师生的安全奠定了基础。定期开展防暴演练、开展防地震、火灾、踩踏等应急疏散演练。学校设有维稳办,专门负责校园安全管理,校园内监控全覆盖,配备8名专职保安,24小时在校值守。在学生上下学期间,由教师和保安组成的护校队员(护学岗)佩戴防暴用品与警务站人员共同在校门200米范围内保护学生安全,维护上下学秩序,并保护师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