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教育,点亮温馨校园之光——北海市海城区第十八小学温馨校园建设经验材料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第十八小学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2日

为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4月,北海市海城区第十八小学经北海市海城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一家办学规模为6个年级36个班共1620名学生,88名教职工,同时可容纳500名寄宿生的全日制乡村小学。

近年来,北海市海城区第十八小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生命教育”为办学特色,结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及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落实自治区乡村振兴教育行动计划,大力加快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从校园规划设计、硬件设施、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和谐建设、安全管理等层面抓严抓实抓细,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不断优化规划布局,营造科学合理的校园环境

选址科学,安全便利。学校位于北海工业园区内台湾路以南、吉林路以西,选址条件良好,无自然灾害和潜在危险。学校服务于周边自然村和搬迁回建区居民子女以及工业园区务工人员子弟。学生上下学距离适中,交通便利。

规划合理,温馨舒适。学校占地面积24986.5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9平方米,生均达到12.35平方米。学校规模设置与当地适龄人口相适应,无大班额。学校按标准化建设,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葱茏,环境优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建筑风格清新自然。建有教学楼3栋各4层、综合楼1栋4层共11691平方米;食堂1栋3层1134平方米,可供686人同时就餐;学生宿舍2栋各6层4311平方米;教职工周转房2栋各6层1873平方米。

学校办公、教学、运动、生活区域各自独立,校舍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符合抗震、消防安全要求。每个教室通风透气、自然采光良好,室内照明符合要求,有利于学生视力保护,为学生缔造温馨舒适的学习场所。

二、持续提升硬件配置,为教育教学开展保驾护航

按标配置,经费保障。从设立之初,学校就严格按照自治区标准完善教学条件,按照义务教育均衡验收标准配备师资,教师配备数量符合国家要求,日常运转经费保障到位。学校与时俱进,不断对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换代。

运动饮食,后顾无忧。学校拥有1700平方米天然草皮足球场一个,4道200米环形塑胶跑道1个,铺设PU篮球场2个,为师生们提供绝佳的运动之地。学校食堂按照自治区“安心食堂”的要求建设,明厨亮灶,就餐环境卫生干净,为师生提供安全可口、营养均衡的餐饮服务。学校采取网管供水,全天24小时向师生开放供应开水。

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学校功能教室配备齐全,有实验室、实验准备室、实验仪器室各1间;图书、阅览室各2间,共288平方米;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卫生保健室、少先队室、体育器材室各1间。此外,还建有面积328平方米,可容纳250人的多媒体阶梯教室1间,144平方米的智慧教室1间。学校音体美器材、图书及实验仪器充足,架设了千兆局域网框架,互联网网速达到200兆。每个班级配备触控一体机,智慧教学触手可及。

三、打造生命教育特色,促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师资为本,教学先导。学校注重“立德修身”,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搭建专业发展平台,以骨干教师发展为龙头,青年教师培养为突破口,通过“生命大讲堂”“种子研习营”“名师工作坊”“智慧大比拼”“小课题研究”和“教研组沙龙”等多个平台及一系列活动精心打造智慧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近几年,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75人次,省、市级261人次,县级以上一等奖121人次。其中三个课例被评为国家教育部优质课,2个课例在全国生命教育高峰论坛暨教学观摩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五育”并举,彰显特色。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基于学校的发展与特色建设的思考,确立了“生命教育”特色主题。秉持着“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理念,以“超越自我、添彩生命”为校训,精心培育“专注严谨、智慧创新”的教风和“自主探究、互助分享”的学风,营造“温暖和谐、奋发向上”的校园氛围。学校注重学生行为规范、传统美德、科普和安全教育,广泛开展足球、舞蹈、绘画、合唱、武术、棋艺等童子功“1+N”社团活动。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蕴,逐步成长为充满生命活力、阳光自信、个性鲜明、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现代文明小公民。

生命课程,多元个性。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确保学生达到规定学业质量要求。积极建构多元、个性、探究、体验化的生命课程。教师深度挖掘学科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借助生命教育专题课的设置,结合多种专题教育形式,形成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校本课程,进行生命的启蒙教育;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开发自我潜能、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学校重视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为莘莘学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四、涵养特色校园文化,全方位引领师生健康成长

以境育人,人境和谐。学校一直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和维护。校园环境优雅,绿树成荫,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小园林、开放书吧、棋廊点缀其中,为学生提供休憩、阅读的景观点。平安生态、温暖和谐、书香雅致的阳光气息充满整个校园。

以文育人,人文交融。置身校园中,学校的核心文化接连映入眼帘,在耳濡目染中,凝聚师生共识,形成共同愿景和工作目标,营造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氛围。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也融入师生生活的日常。在墙壁、走廊、过道等显眼处及班级文化都有渗透宣传,核心价值观逐步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校园文化,多姿多彩。学校坚持“以兴趣为纽带,以兴趣为标准”的原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生命大讲堂”、青少年特色课程、“七彩大舞台”、读书节、“创意科技节”、体育艺术节等几十种活动项目,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才情碧空中展翅翱翔。海棠社、书香阁、巧手坊、灵之舞、翰林苑、金话筒等多个社团,为每一位孩子的个性化成长搭建了展示自我的梦想舞台。

五、秉承平等友爱之心,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这里的老师心有大爱,视学生如自己的子女,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同样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学校大力开展“道德大讲堂”强化师德建设;培育“阳光使者”提升师表形象;组织实践体验,贴近师生心灵;开展“爱心月”“感恩日”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得到精心呵护,让每一位教师的辛勤付出得到回馈。学校还针对周边村庄建立了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制度和师生结对帮扶制度,积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资助,对特殊困难教师和退休老师进行慰问,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方联动,发挥效能。学校非常重视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生命教育网络体系,积极整合社区优势资源,通过“举办家长学堂”“评选书香家庭”“体验警营生活”“参观知名企业”“亲子种植乐园”等活动促使家、校和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教育最大效能。

六、强化管理安全规范,让每位师生家长放心安心

校园管理,安全规范。学校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研究制定安全制度、工作计划,完善工作预案,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和安全减灾演练。学校以“生存”为切入点,通过安全知识讲座、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安全月”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理解,提高安全自护能力。新冠疫情期间,特别注重疫情防护知识普及,加强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严格开展“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活动,守护每一位师生的安全。

食宿质量,严加把控。学校每个学生宿舍干净整洁,各种生活用品摆放整齐有序,宿舍定期消毒,按时通风。食堂更是从食材源头进行严格把控,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和追溯制度,严格落实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合理搭配膳食营养,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助力。

春天播撒幸福希望,金秋收获硕果飘香。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生命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全区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自治区卫生先进单位”“北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北海市文明校园”“北海市平安校园”“北海市海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单位”“海城区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

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面向未来,北海市海城区第十八小学将再接再厉,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2号)的要求,着力把校园校舍等“硬环境”与精神文化等“软环境”结合起来,重点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机制,进一步优化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让校园生活始终充满着关怀、激励、温暖与成就感,让教育均衡发展之花绽放在每一个师生成长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