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河市鞍子山乡中心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硬环境”与“软实力”紧密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温馨校园,取得显著办学成效。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乡村少年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校、教育科学“十二五”全国重点实验学校、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优秀乡村少年宫、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大连市特色示范学校、大连市优质乡村学校、大连市环境友好学校、大连市写字特色学校、大连市科技示范校、大连市“体育2﹢1”先进学校、大连市特色文艺活动基地、大连市管乐培训基地、大连市优秀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称号。
一、科学布局,营造温馨环境
(一)选址优良,构建最美校园
学校位于学区中部,选址条件良好,占地面积17940平方米,建筑面积3762平方米,教学楼坐北朝南,操场设施齐全,面积充裕,是周边最美的一栋建筑。学校周围无自然灾害潜在危险,学生上下学距离适中,2.5公里外学生全部乘坐校车,路途无明显安全隐患。
(二)设计科学,构筑安全环境
班级学生数在23—36人之间,无大班额现象。校舍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规范,教室坚固、适用、通风,符合抗震、消防安全要求,自然采光、室内照明和黑板材料符合规范要求。配备了保障学生安全与健康的基本设施设备,人防、物防和技防落实到位,教师教的放心,学生学的放心。
二、保障有力,创造温馨条件
(一)多措并举,打造过硬教学条件
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师资配备符合国家要求,日常运转经费保障到位。近年来,学校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学校的投资累计1000多万元,新建标准化的塑胶操场,百米文化长廊,780平方米专用教室,720平方米的师生专用食堂,对教学楼内、外进行升级改造。专用教室配备齐全,有多功能厅、管乐室、舞蹈室、美术室、书法室、心理辅导室、图书室等二十几个活动室,使农村学生可以享受到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资源,农村孩子到城内的学校可以抬起头来走路。
(二)设施齐全,保障教学良好运转
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实现了互联网接入、无线上网和日常教学信息化。各种教学器材充足,生活设施齐全实用 ,拥有完备的食堂、水冲厕所、饮水等设施,食堂实现“明厨亮灶”, 就餐环境干净卫生。用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装饰餐厅墙壁,彰显了学生个性。上学期间供应开水,学校配有采暖设备并建有教师公寓,为远道教师提供食宿保障。
三、“五育”并举,创建温馨教育
(一)设计育人体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在“三美育人”办学思想下,确立了“在家乡感知美,在校园创造美,在心灵培育美”的校训、“关爱、乐学、自主、文雅”的校风、“爱生、敬教、范行、创新”的教风、“博学、善思、合作、励志”的学风和“五美少年”的培养目标。
围绕顶层设计,建立了“五美少年”评价体系——美德、美行、美文、美艺、美体,围绕目标,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大课程体系。
在三美教育的大课程体系下,围绕“五美少年”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润德体验课程、乡艺文化课程等6个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出了文明礼仪岗、保洁实践岗、剪纸、面塑、二胡等几十门课程,形成了学校“三美育人”理念下的具有鲜明绿色乡艺文化特色的大校本课程体系。
(二)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以“情知”教学理论为依据,构建 “四步八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在做好“1+5”(自主组建1个团队+集备、试讲、改课、展示、评课5项活动)晒课工作的基础上,组建研究团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通过校本研修活动,择优推荐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青年教师大赛”等上级教学研究活动。近三年来,本校教师有10余篇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12项课题获得市级以上规划课题立项;40节课获市级以上优秀课,其中2节获国家级优秀课。
(三)丰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建立足球社团,以赛促练,并连续多年在“市长杯”足球比赛中夺冠。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以花样跳绳和足球为学生大课间的特色项目,提升了“一校一品”质量,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推进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活动,巩固“器乐进课堂”项目,管乐队和二胡队多次到上海、大连等地演出,并取得了较好成绩。重视劳动教育,学校创建保洁实践课程,所有保洁任务均由师生共同完成,并立足农业基地和校内花草养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开展特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疏导工作。
四、弘扬传统,打造温馨文化
(一)优化校园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学校将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绿色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开展美化、绿化、硬化、亮化校园活动,先后建成10000余平方米的塑胶操场,铺设草坪4000平方米,栽植各种树木1180棵,硬化地面5580平方米,建设文化长廊100米,放置景观石32块,建设标准田径场地和篮球、排球场地。 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暖灰色的教学楼高高耸立,错落有致的松柏、云杉及各种花木,把校园打扮得青春亮丽,温馨宜人,犹如一座大花园,是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弘扬传统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学校着力创建以“绿色乡艺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特色文化,全力打造弘扬传统的人文环境。用学生剪纸、面塑、布艺等作品,将走廊、教室装饰成孩子们心中的艺术殿堂。百米文化长廊 ,76块展板错落有致地镶嵌于廊柱之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国梦”“国学荟萃”等板块,在润物细无声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陪伴着孩子们成长。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如花儿班、小巧手、布艺中队……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口号,如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一剪剪出七彩人生,双手裁出五光十色……每个班级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标语、学生评价专栏、学习园地、展示园地、科普知识园地等。教室的陈设和装饰各不相同,种子画班用种子来装点自己的班级,农民画班用农民画的元素来装扮自己教室,布艺中队则用布来打造自己的班级特色。
五、规范礼仪,构建和谐校园
(一)传承民族文化,打造和谐师生关系
学校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古诗词、汉字听写大赛,在庄河市汉字听写和古诗词大赛中均获团体第二名;开展了“老师您好,新年快乐!”为主题的制贺卡、写贺词活动,全校300多名学生都亲手制作了新年贺卡,表达了对老师、学校和家人的新年祝福;开展了好书推荐活动,学生将自己推荐的书籍放到走廊,引领同学看书;开展了以“缅怀爱国英雄,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少年”为主题的“祭拜李秉衡”活动,此次活动在庄河电视台播放,收到良好效果;开展德育创新活动,“小学品德与生活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获得大连市规划课题立项。
(二)发掘教育资源,感受人文关怀温暖
搞好特殊学生教育,对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实施“一人一案”,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实现100%送教上门。组织中层以上领导进行送教,推广“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学校的图书室常年对学生开放,每年寒暑假学生都可以借3本以上图书回家阅读。每学期开学,都要举行读书征文展示活动。无偿为管乐队成员准备两件同样的乐器,学校学习回家练习两不误,聘请东港市管乐协会主席为指导教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演奏兴趣和水平。常年邀请庄河市老艺术家协会艺术家来校指导艺术工作,并多次联合开展文艺汇演活动,受到社会好评。
六、建章立制,构筑安全校园
(一)言传身教,让安全工作充满暖意
学校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和责任人制度,重点强化检查,快速排查隐患,确保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做到二十四时有人值班。每天早上学生到校前,校长常年准时带领安全专干、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和保安人员在校门口值班,照看学生安全进入校园,师生面带微笑,互相问好。全体教职工参与放学管理,随车照管员乘校车先行,班主任带领家长接送学生,副班主任带领自行回家学生有序离校,校长带领班子成员分列大门两旁和师生互相道别,朗朗的笑声,暖暖的情意,温馨的画面,成为学校一道和谐文明的风景线。
(二)用心呵护,让安全教育充满温馨
有计划多形式开展安全法规、安全常识教育和安全演练,不断增强师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和乡政府司法所常年开展合作,聘请司法所长为学生定期开展培训,开展“我爱国旗”“特别法庭”等活动,视频在网络上得到广泛好评。今年疫情居家学习期间,学校成立了疫情宣传教育小组,定期向家长和学生推送疫情知识、防护方法、心理教育等内容,心理健康老师定期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在线辅导;学校领导到问题学生家专访,帮助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使安全教育充满人情味,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工作在农村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学校全体教职工深知乡村温馨校园的创建工作永远在路上,一定能够肩负起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殚精竭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