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好老师不仅要担当好演员,更要担当好编剧的角色,在标准教材和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己动手设计课程。那么如何设计并演绎一节优质的课程呢?
看到微博热搜关于“好编剧有多重要”的话题讨论,李安、张艺谋、陈道明、吴京、姜文等很多著名的导演、演员都表达了对编剧的重视。毋庸置疑,编剧是一个剧的灵魂,内在精神。好导演常有,好编剧一将难求。
我不禁想到,其实一节好课和一部好剧、一部好电影是一样的。提到一部好电影、一部好剧,大家都会说,这需要好的导演,带着演员理解角色,对作品进行全面的谋划;需要好的演员,通过自己的演绎能力和对角色的把握,去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故事冲突;需要好的服化道,给观众设定好故事的背景和环境。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编剧的重要性。对于好的演员、导演,我们常常如数家珍,但是提到好编剧有哪些,便瞬间“哑炮”。
这些道理放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是一样的。对于一堂优质课,你总能想到好的教学培训师(类似导演)、好的老师(类似演员)、好的教材(类似服化道),却似乎忘了编剧——教学产品设计师。
教学产品设计师,是把教材和用户连接在一起的人,他们通过对用户(学生)的分析,选择适合的教材,设定好上课的场景(线上或线下、大班或小班、全英文授课或中英文搭配等)并根据班级里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做好补充教学材料。
当然,在教学中往往没有单独的”编剧”,常常是教师或者是培训师身兼数职。就像好的相声演员、小品演员是一定要会做剧本创作的。李安说:“年轻人想要搞电影,就要创作自己的体裁。不管你是不是个好的作家,你都要写剧本。写剧本是免费的训练,从这里面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一个老师,可以不断上标准化课程,每句话、每个活动、每个动作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只需要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只是这样,就等于放弃了成为一个好老师的机会。你的课上得好坏,完全由别人写好的剧本决定。当然,在新老师的阶段,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用标准化教案,至少能保证教学不会错。
但是,如果你想要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就需要自己动手设计课程了。像编剧不都是凭空写故事一样,老师也可以在标准教材和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个好老师的自我修养,需要做到“三个大”:
1.大量积累
优秀的编剧和优质的演员一样,都需要大量地体验生活,了解不同的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一个好老师,需要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最好是不同类型的课程,教过“一对一”,也要教过小班,25人班,最好还做过公开课、公开演讲。
如果没有这么多亲身教学的经历,那就通过大量观课来积累素材、积累经验。通过看不同类型的老师的课程,可以迅速积累相关教学经验,一定做好观课笔记,反思、总结、提炼,学以致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从而实现“取长补短”。
一节优质课,不仅仅是老师使用教材进行教学完整演绎,还要体现老师对课堂的完美设计和学生高效学习、顺利达标的能力。
2.大量思考
因此,一名好老师,也远远不应只是具备基本的教学功底和演绎能力,还要懂得研究学生,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尽量做到精雕细刻,每一句教学话术的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的选择、每一个教具的设计、每一个知识的记忆点、每一个教学技巧 ,都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3.大量演练
每一节课的完美诞生,在老师的脑海里都像电影一样,需要从头到尾过了一遍,要求每一句教学指令,每一个课堂活动,每一次课堂反馈,每一个教具的使用操作,都烂熟于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大量的演练和排演,一般经过7次演练后,老师就能对教学的过程以及每个授课环节都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中进展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老师常有,好老师难求。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好老师,不妨就从写自己的“剧本”开始吧,不断优化课程,让自己成为具有创作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