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培训从国家战略整体层面提出了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要求,分析了这个职业的最高境界——“金师”应该具备的四项必要条件,明确指出高校教师应该从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等方面切实下功夫。这次培训让我相当受益,使我初步清晰了一些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以下略谈三点:
第一,认真做好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于己于国家是共命运的进步。吴岩副部长说:“思政课建设是国家大计、党之大计,办好思政课的决定力量是教师。”可以说,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是与国家、民族事业与精神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职业,做好它是足以带来成就感的。因此,必须认真对待这个职业,这不只是一己之身的小事,也是必须志存高远、精益求精的大事。孔子说:“食饱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是大教育家,他认为最无可救药的是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而“无所用心”的人。我想,思政课教师职业对我来说,不只是谋生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是“用心”之“所”。有“用心”之“所”,才有用功的着力点,用功久了,积累多了,便能越来越游刃有余。
第二,成为高水平的思政教师必须有“敬业”的精神。吴岩副部长认为,思政课教学是一门“高深学问”,要花时间花精力学习数字化的教学法,课堂气氛要更加生动活跃,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知识、眼神、情感等多维交流。这些要求无疑需要怀有相当的“敬业”精神才能够做到。“敬”是一种忠实的修己状态。朱子说:“主一无适便是敬。”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这件事上,心无旁骛,便渐渐能感觉到一种安定、圆满的精神状态。自己安定了、充实了,学生才会被感染。“敬”也是一种无分高下、执着的固守精神。《庄子》中记载痀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意即做任何一件事,就要把这件事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无论有什么诱惑、好处,都不能牺牲现在做的事来与其交换,能做到这一点,用心专一,就不难成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思政课便是我应当专心注意的“蝉翼”。
第三,成为高境界的思政课教师当有“乐业”精神。吴岩副部长说,“没有爱,再好的教育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思政课教师当有“仁心仁术,以爱育爱”。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认为,能够有“仁心”“爱心”的教师,自己首先是身心愉快的、精神充足的,这就需要有“乐”的心态。有“乐”,就有动力。有快乐,才会自发地探索进步,乐于奉献。自己快乐了,学生才会快乐,快乐了就更爱听爱学。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乐业是一种趣味,也是一种境界,能令人忘掉烦恼,心向往之。
梁启超先生曾说,他平生最受用的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一是“趣味”。我认为一个“金师”也应当具备这两者。“责任心”即是“敬业”,“趣味”即是“乐业”,二者不可偏废。敬业的精神勉励我们不要“躺平”,不可消极应付,得过且过;乐业的精神能让我们跳出“内卷”的漩涡,关注真正有益成长的事。我想,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责任和趣味,生活才更具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