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最近参加的新时代研究生导师培训,我深切地体会到,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研究生导师应该积极作为,加强自身职业素养,提高自身的胜任力。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研究生培养工作,“成如容易却艰辛”,面对千头万绪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的养成更需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下面我将着重从研究生导师的政治力、道德力、学术力三个方面阐述我对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的思考。
一、坚守初心,提高政治站位,厚植研究生导师的政治力
在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作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首先需要明确树立的意识和观念,就是不忘初心,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和提升政治站位认知,这是胜任研究生导师培养能力的政治基础和前提条件。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研究生培养是我国国民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各行业、各学科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一环。从这一角度而言,研究生导师坚守初心、自觉增强自己的政治意识,对提升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具有特殊意义。可以说,只有研究生导师对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将研究生培养工作与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由己及人、教化育人,督促和教育研究生扣好自己政治生命和学术生命中的第一颗扣子。
关于研究生导师的初心,我认为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初心是推动我们立足本职工作、做好研究生教育的源动力。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正所谓知易行难,如何把这一初心与日常的研究生培养实践结合起来,则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教育实际加以总结和创新。从我自身的工作实践来看,我认为研究生导师在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中,至少可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自觉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接受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历史教育,深刻体会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中,党的筚路蓝缕的峥嵘历程与伟大实绩,以理论和历史学习的方式,厚植使命担当意识。第二,要自觉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既有观念,改变务于专业的习惯思维,多关注党的理论创新与国内外局势的最新变化,将自身塑造成政治合格、学术专精的研究生教师。第三,结合新时代形势,将外语研究生教育教学与思政学习融合起来,努力为国家培养品学兼优的外语人才。
二、固本培元,坚持立德树人,守护研究生导师的道德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若为师者,不守道、不修德,不知其可也。在当下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导师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既是提升自身胜任力的基本项目,又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更是实现学为人师、身为示范,履行使命担当的必然要求。毋庸讳言的是,在过去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想的侵蚀,极少数教师逐渐在师德师风问题上滋生出歇歇脚、松松绑的懈怠思想,这些问题具体到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则使得研究生教育面临严峻考验。在研究生教学的某些领域,搞本位主义、团团伙伙、学术近亲繁殖的有之,放松意识形态红线意识、放任历史虚无主义的有之,漠视政治规矩和法律意识,搞钻营攀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有之,急功近利,为了所谓出成果而抄袭剽窃、学术不端的有之,忽视营造良好师生关系,漠视乃至侵害学生正当权益的有之,这些违背基本学术道德的行为,不仅使研究生培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使涉研究生培养的极端案例、舆情事件偶发、频发,而且完全背离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工作的指示和期许。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狠抓“四风”,高校研究生工作的整体生态得以极大好转。面对当下教育工作新形势,守住研究生导师的道德底线,增强自身的道德力,紧绷师德师风这根弦,是胜任研究生导师职责的基本门槛和重要规矩。
为了提高胜任研究生导师的道德力,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心怀坦荡而又心存敬畏,不仅树立师德观念,还要牢固树立法律意识。研究生导师自身需要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结合起来,只有在两者的相辅相成中,才能为提升胜任力提供法治和道德保障。其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清是非美丑,以德铸魂、以美培元。在青年研究生面前,导师不仅是他们学术路途的引路人,更是他们心中具有自明性的道德垂范者。要想做合格的道德垂范者,自身模糊道德界限、是非不清、善恶不辨、美丑不分,是绝对要不得的。因此,作为研究生导师,必须先过自己心中的道德关。最后,真正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营造亲清的师生关系。当下,面对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研究生们往往面临着切实的就业压力、心理压力、婚育压力等多方面的困惑与挑战。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们是研究生们的教育者也是他们的长辈。一个胜任的研究生导师理应了解学生们之所想所盼所急,既一丝不苟地督导他们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保证其科研质量,又应该在业务和职责范围内,帮助他们解决切实困难,而不是对他们的困难一推了之、束之高阁、推诿扯皮。只有严格管理、教学相长、界限明晰、亲清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是应有的研究生培养的生动局面,才彰显过硬的研究生导师道德力。
三、勤学精研,立足本职岗位,把握研究生导师的学术力
研究生导师的学术能力是考核其胜任力的核心评价标准之一,同时也是其正常履行研究生教学培养、实践科研任务的最基础能力。在对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的思考中,我认为研究生导师必须自觉将自身学术能力的培养和巩固放在极紧要的位置上。
其一,端正学术态度,杜绝学术不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的研究生教育和高校科研体系中,学术“内卷”趋势渐成,包括研究生导师和广大青年研究生,面对迫切的学术创新需求乃至功利化的学术评价标准之时,做到“板凳要坐十年冷”,就要求我们具有更为坚定的、端正的学术态度,并付出更多的学术努力。但是,只有端正的态度才能做表率,只有扎实的工作才能出精品,如果导师自身流于学术不端,为了出成果而降低学术底线,那么这种后果必然对自身和研究生造成持久的不良影响。基于此,研究生导师应该以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做出经得起时代和学术史检验的学术精品。
其二,养成追踪学术前沿的敏感性,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研究生导师固守陈旧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格局,对研究生导师胜任力会产生重大损害。当前,不仅现实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对知识生产的速率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诸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突破式发展,更是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对旧有的学术研究范式产生颠覆性的改变,进而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方式方法。面对上述新形势新挑战,要想胜任研究生导师,就不能躺在以前的学术功劳簿上,脱离时代发展大势,一味地抱守残缺,不进行学科内的新的知识生产,既不会对自己的学术创新有所增益,又是对青年研究生培养的不负责任。
其三,增强研究生导师的学术力,需要面向实际、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在实际的研究生学术工作中,尤其是在人文学科的相关工作中,学术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大家默认和窄化为论文的撰写,这种倾向往往会使得学术工作流于书斋化,继而脱离现实生活。然而,实际上,学生、社会、国家对研究生工作的希冀绝非拘泥于几尺书斋,例如: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希望在研究生阶段,学得真本领,毕业后所学能所用,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合于企业、事业的需求,继而自立自强、有益于家庭和社会;对于社会而言,研究生教育应该培养出能够解决社会和科技发展实际问题的合格人才;对于国家未来而言,研究生教育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培养夺得科技发展先机和世界话语权的高质量人才。由此,研究生导师的学术力应该合于理论、接得上地气。
综上,如何树立和培养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的胜任力是当前研究生导师集体和个体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我认为要想胜任研究生导师职责,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厚植理想信念、强化师德师风、专精学术能力,为研究生培养拓路径、找方法、树新风、作表率,做合格的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