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开始,按照学校要求,我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组织开展的“助力打造教学名师,培养教学领军人才”第二期高校卓越教师专题网络培训。系统学习了6个课程模块的内容后,作为思政课教师,我想结合学习内容,谈谈如何在思政课中利用研讨式教学开展一流课程建设的问题。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基于互动的教学理论,注重发挥学生主体精神,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讨论,并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方式。它的特点是把问题研究、讨论贯穿于教学过程,强调学生要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从中学会运用理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才,思政课研讨式教学模式对培养领军人才具有显著优势。
首先,了解学生真实思想状况,增强教学针对性,为培养领军人才提供思想保证。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也在探讨学生参与的方式,如采用启发式、对话式等方法,但总体来看,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能够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机会较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导致学生虽然听课了,但不一定理解,即使理解了,不一定信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如果不能解决学生真懂、真信的问题,就无法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其次,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领军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是领军人才必不可少的要素。进入大学阶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具备思考、创新的潜质,但是缺少历练的舞台和空间。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融理想抱负、治世能力、德才兼备、顾己及人等核心素质于一体的人才,需要一个千锤百炼的过程。传统单向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全面培养的目标,而研讨型教学模式恰好可以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因为研讨型教学模式“不仅注重知识和方法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达到有机结合。”研讨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知识获取中提升能力,在能力提升中获取更多知识,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相互促进。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设置人物评价专题,如评价李鸿章、曾国藩、袁世凯等人物。结合所评价人物,教师给出参考书目,学生也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大量阅读,了解人物生平事迹,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学生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学习小组成员推选小课教学主讲人,在小课课堂上用课件公开展示,接受其他小组同学提问、质疑,并进行解答或者辩论。在这样一个训练过程中,同学们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协调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在每一次研讨过程中,能力培养不一定是全方位的,但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锻炼,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锤炼。
最后,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创新的积极主动性,是培养领军人才的必备要素。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领军式创新型人才。领军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头脑激发和知识储备,并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积极主动性。研讨式教学正是有利于领军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小课堂的教学中,学生认为小课就是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舞台,有了主人翁的意识,因此,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就被激发起来,当真正激发学习潜能和积极性的时候,教师会惊讶于学生无穷的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教师针对研讨问题,既给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定,又给予学生发挥、创造的空间,这样,研讨课堂上除了知识和能力的体现,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强烈的表演欲、现代技术手段的娴熟运用等都被激发起来,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的加工创造、视觉上的冲击等创新层出不穷。
总之,通过参加这次短期培训,让思政课教师打开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也进一步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自己的任务及肩负的使命,更加坚定了我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信心。我将利用此次培训所学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素质,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继续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