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业指导——“怎么样”和“怎么做”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07-25

17.jpg

一、大学生学情真实现状与分析

2019年,国内学者做了一项“我国56所高校本科生学情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7198名大一到大四在校本科生中:
      ☞存在“不会学”问题的学生:3095人;
      ☞存在“不爱学”问题的学生:2611人;
      ☞存在“学不会”问题的学生:1521人。

18.png

数据显示,我国各类高校的学生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问题。

其中,原“985”院校学业问题相对较少,三者比例依次为33.81%、23.09%、18.34%;省属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各类学业问题相对较多,三者比例依次为42.31%、36.19%、20.80%。

对全国56所高校的学情现状调研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会学、不爱学、学不会等学业问题。

*以上数据来源于学者尚航、张德祥2019年的研究文章《我国大学生学业指导状况研究——基于全国5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的李俊研究员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大学“高中化”、考研“高考化”等原因息息相关。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考研人数持续上涨,从2013年的176万,到2021年、2022年的377万、457万,2023年更是以474万创历史新高,十年间增长了298万。众所周知,研究生考试模式分笔试和复试,笔试重在考查基本知识储备,复试则是对学术、科研等综合能力的考查。但往往笔试成绩被默认为“核心成绩”,甚至是唯一的标尺,因而考研学生们往往大规模地刷题、机械式地复习,从而让考研变得更加“应试化”“高考化”。这一现象的蔓延,导致当今大学生依然像高中学习一样,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非更加综合、全面的能力成长,研究生入学考试就是新的高考,而大学的学习则像是一种重复的高中。

与考研“高考化”相伴的另一种现象,是大学学习的“高中化”。我国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学升学考试,在中学阶段塑造了亿万学生的学习乃至生活方式。高中时期多数学生将饮食睡眠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规定内容的学习上,缺少闲暇和自由的探索;许多人变得习惯于在外部环境的重压之下才能认真学习,习惯于他律而非自律,而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又消磨了学生们许多兴趣和求知欲。

长期如此,在无数学生的意识中,勤奋努力地刷题记忆学习,才是对的;自由探索和提出疑问独立思考则是错的。这种观念不断强化,结果就是学生们将勤奋看作是最为珍贵、重要的品质,而自由探索和反思的价值则在很大程度上被淹没或忽略。

这种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在孩子们进入大学之后依然延续,高中阶段已然形成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继续影响和塑造着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以知识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追求更好的成绩、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非综合能力的成长等高中阶段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延续。最终的结果就是考试能力强,应用能力弱,大学生的人才能力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怪圈形成。

*以上资料来源于学者李俊2022年5月的文章《为什么很多大学越来越像高中了?》

二、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应有区别 

大学本科教育中,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学而无力”“学而无趣”“学而无用”“评价单一”现象,又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枯燥无味,学后应用能力不足,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探究性思维和想象力等成为“奢侈的思想”;大学新生自主能力和自觉意识差,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混文凭;不少是“被裹挟”上大学的,各方面能力整体偏弱,且学习目标各异。

浙江大学的李丹青教授认为,大学生学习理念、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高中化”的现象亟待改变。其背后的原因,固然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大学教育中缺乏这方面的有效指导。

李丹青教授提出:由于入学前缺乏对大学的了解,入学后又缺乏正确引导,面对大学完全不同于中学的教学方式,之前积累的各种经验基本都不能直接适用,导致许多新生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因为无法及时从中学的学习定势中解脱出来,就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不仅学习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新开端的大好发展机会也被丧失。

据调查,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是依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的专业,其余多是出于对就业前景及未来发展的考虑,很少顾及个人的适应性,因此这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比较差。对自己所学专业找不到感觉,就认识不到自己专业的价值。一旦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就很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怀疑心理甚至持否定态度。

研究证明,对于中学与大学的本质区别,学生很难自行认识到。如果教师不予提醒,进入大学的学生只能延续中学的模式和方法开始大学的学习。除了极少数学生可能在一段时间的试误以后,会逐步领悟到大学应有的学习方法,并进行调整。更多的学生却只能把大学当成高中的延续,在迷茫和失败中苦苦挣扎。而后者即便能够毕业,也无法算是合格的大学生。

大学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大学与中学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19.png

三、学业指导和教师发展也有关系 

大学教师如果想给学生提供正确而专业的指导,首先得自己会。事实上,很多高校新入职教师也是从学生身份过来的,对于大学和中学之间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培养模式的区别并未有彻底的了解。

这种学业指导的专业方法和能力,有赖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培训和授予。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即大学教师发展培训,过于重视教学法的训练而忽视学习指导方法的培养。

学业指导的方法,是大学教师学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其理由如下——
      1995年,两位美国学者罗伯特·B·巴尔和约翰·塔格在美国主要大学教学杂志《变革》上发表题为《从教到学:本科教育新范式》的论文,该文章的发布,成为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改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两位学者在文章中提出:美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场范式转变,从“教的范式”转向“学的范式”,无论从教育教学理念,还是模式、路径和方法,正从“教”转向“学”。从“教”到“学”转变,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变革进程,很快成为席卷21世纪的高等教育潮流。时至今日,成为高校教师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和人人必学的方法论。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普及,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两大变化:第一,是需要完成一种角色转化,即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身边的向导”;第二,是意味着教学法的转变,即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发展成新型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及时反馈法、同伴教学法、微型讲座法、圆桌讨论法、团队学习法、小组学习法等。

这也直接推动了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兴盛,到1990年代,建设大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开展新型教学法培训项目已在美国大学蔚然成风。

*上述资料来源于赵炬明教授《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

但这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明线,我们看不见的暗线,是“学习指导”类课程在教师发展项目中的逐渐渗透。

如哈佛大学的博克中心所开设的教师培训课程里,就有:如何与学生建立密切关系、如何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将人们如何学习的原则应用到你的教学中去、主动学习与小组合作、如何创造一个包容性课堂等类聚焦于学习指导类的课程;

如康奈尔大学的教学卓越中心所开设的教师培训课程有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教学设计的:课程计划与设计、教学大纲设计、教学互动策略和教学提问策略。一类是关于学习评价和指导的:如何评价学生、学生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知识、学习策略知识、学习技能、教学指导技能、学习原则等;

如纽约大学卓越教学中心开展的大学教师发展培训,包括:学习与学生动机的知识、准备互动讲座的知识、发起与指导学生讨论、临床教学能力、教学观点、教学内容、开展大型讲座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方法、教学技术和课程改革等。从教学类和学习指导类2个角度看,学习指导类明显比重更大;

如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艾伯利卓越教学中心所开设的教师教学发展活动内容包括:教学原则、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评价工具、解决教学问题、教学创新、课程管理;学习原则、问题行为学生、教学有效性与学生学习评价等;

再如斯坦福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会为教师开设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习技能和辅导等类课程,并且在教学设计类课程中,提倡“逆向教学设计”——教师应该首先确定学生在最终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会学到什么,即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什么,然后“逆向开展”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总体上,美国较为成熟的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培训往往都会包含教学、学习、课程与评价四大类。从“教”与“学”两个角度看,则可以明显地区分出两类,一类主要是学生学的内容,一类主要是教师教的内容。

*以上资料来源于《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培训课程设置研究——以密歇根、哈佛和斯坦福大学为例》《美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研究与启示》等文章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大学教师培训,存在一种结构化的缺失,需要补上这门课。

四、如何补上“学业指导”这门课 

学业指导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只是在我们以往的工作中被忽视了。

学业指导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通过认识大学,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启动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型,逐渐培养对学校的归属感,搭建起有效的高等教育渠道;学业指导可以是帮助学生理解大学的培养目标,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掌握大学学习的规律方法,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制定自己的学业发展规划,游刃有余地驾驭自己的学业,实现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目标。

只有处理好学业问题,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才能激发出自主发展的意愿,成长为成绩优秀、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专业卓越的高校教师,掌握专业的学业指导方法必不可缺;辅导员、班主任要想成为优秀的学业导师,专业的学业指导知识、系统的学业指导能力,更是岗位技能刚需;高校教师发展工作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教师发展,同样需要对于学业指导能力培训进行结构化补齐。

那么,在哪里可以系统地学到专业、全面的学业指导知识呢?

2023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在浙江大学李丹青教授团队的支持助力下,设计推出了“有效学业指导”主题工作坊,正好可以帮您解决这个问题。

“有效学业指导”主题工作坊,可以帮助广大高校教师通过学习形成系统、专业的“学业指导能力”,从而成长为优秀的本科生学业导师。

和传统的教师培训相比,本工作坊的学习有三大不同——

第一,整体建构式学习。本工作坊最大的特色,是学员加入工作坊学习,将通过整体学习形式,系统学习“学业指导”的整体知识体系。学业指导的系统方法论,将通过以下四大模块展现。

20.png

第二,促进内化的深度研修。本工作坊依据“输入-内化-输出”高效学习基本原理,设置课程学习阶段-交流内化阶段-成果产出阶段,保障工作坊的学习是高效的学习和有质量的学习。学员在每一个模块学习完成后,均可以通过笔记心得的形式促进学习内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三,成果导向式学习。本工作坊以最新的OBE理念为导向,设置产出式、成果型学习任务,引导学员不仅学习知识,而且应用知识,进行工作方案设计。学员结业任务之一,是应用本工作坊所学系统知识对自己所负责的学业指导工作如何应用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并且设计一份未来3年如何开展学业指导工作的整体工作计划方案,切实帮助学员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

21.png

●学员通过本工作坊的学习,预期可以收获——

✦ 明确学业指导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 全面了解“有效学业指导”的实现路径与成熟做法;

✦ 系统掌握“有效学业指导”的实操策略与方法;

✦ 准确理解和全面掌握“有效学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核心内容和系统方法论,逐渐形成学业指导的专业化能力。

●如果您想要深入了解学业指导的具体内容,欢迎您查看和体验“有效学业指导”主题工作坊!

22.png

扫码进入工作坊专题页面

●工作坊学习报名咨询

培训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www.enaea.edu.cn)平台组织实施。

●咨询老师报名参加

联系人:袁宏伟

联系电话:010-69259486、69205993

邮  箱:enaea@naea.edu.cn

地  址: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8号

邮  编:10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