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大连模特艺术学校班主任李辉
郝某是我班的一名学生,本是一个聪明、活泼、开朗的女孩,平时比较遵守纪律,与同学关系也比较融洽、和谐。但自从那件事发生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那是一个初春的下午,同学们在排练厅上形体课,郝某感到身体不舒服便请假回到教室。教室内空空荡荡,只有她一个人。这时她前面桌子里的一个红色钱包,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显眼,深深地吸引住了她的眼睛,她本能地向四周看了看,迅速地伸出了颤抖的手。当她去拿那只钱包时,两位同班同学正好经过门口,于是郝某的春天就这样结束了。从此,她变得寡言少语,抑郁消沉、独来独往,成绩也急速下降。作为班主任的我,强烈地感觉到她的内心在痛苦地挣扎而无法自拔,她自责、她悔恨、甚至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失去了信心。此时,如果不及时地对她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帮助,她将会走向一条阴冷灰暗的道路。
我经过认真地思考和分析,打算从两个方面来辅导和帮助郝某:一方面,首先从郝某的心理入手,先聆听她的倾诉,把压在她心理上的“症结”解开,把自己的忏悔和自责都倾泻出来,放下心理的包袱。其次,引导她主动地与同学正常交往,用自己的真诚来获得同学的理解。最后,指导她通过自己主观的努力重塑自己在同学中的形象,赢得同学的信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入手,营造有利于郝某改过自新的班级氛围,让全班同学理解和宽容她一时的失误。当然,外部环境的创设一定要在郝某不知不觉中完成,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一次交谈很困难。走进办公室后她一直低着头,一言不发,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一种强烈的自卑和对他人的排斥萦绕在她的心头。这时我才发现这几天同学对她的态度竟使她改变如此巨大。我搬了把椅子,轻轻地按了按她瘦小的肩膀,示意她坐下:“中午饭吃什么了?我想故意消除她心中的防备和排斥,但情况并没有我想得那么简单,她低着头,紧紧地咬着嘴唇,她很清楚我找她的目的。
于是我话题一转,单刀直人:“这几天我发现你似乎变了一个人,我能感觉到你已经知道错了,你有什么话可以跟我讲吗?”她嘴唇动了动,沉默了许久,我也没有打破这份沉默,因为我强烈地感觉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信任。我以一种善意的、理解的目光注视着她。“我……”她从紧闭的嘴唇里挤出几个字,“我真不知道我怎么会这样……”两行痛苦的晶莹的泪水轻轻地从她的绯红的脸颊滑落。我静静地聆听她的诉说,我感到她内心的悔恨和痛苦,也感到她的心情在倾诉中逐渐地轻松起来,不像刚进办公室时那么沉重了。
我起身给她倒了杯水:“我想,一个人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勇敢地面对。”她轻轻地点了点头。“每一个人都会面临许多的诱惑,很多人因为缺乏一定抵抗力和自制力,走了一些弯路,这是很正常。”她抬头看了我一眼,似乎说到她的心坎上。“关键是在走了弯路后,能否认清自己,鼓足勇气努力走上正途,而不是消沉。”我停顿了一会儿,让她有一点思考的空间。然后接着说:“我相信你一定能走出现在这种状况,我想同学们也一定会理解你的,一切都过去了,回到你原来的学习生活好吗?”走出办公室时她的脸上浮现出一丝久违的笑容。
这个案例让我觉得,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不良环境的消极刺激也有关系。郝某这种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一方面来自对自己行为的悔恨和自责,另一方面也来自事后周围生活环境对她的不良刺激,来自同学们冷眼相待甚至恶语中伤。心理学专家认为当一个人身陷挫折和困境时,来自外界的积极善意的干预对其帮助是巨大的。
于是在这次谈话后,我又找了几位平时与郝某走得较近的同学,给他们分析当一个人犯错后得不到别人的宽容、理解和信任,他会是怎样的痛苦。我把郝某现在的心理状况作了一个分析,让他们几位能够真正体会到郝某的心情,并希望他们主动地去接触郝某,帮助郝某。另外,在课间我总找机会和郝某聊上几句,一方面让她感到老师对她的谅解,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感染其他同学,要对郝某宽容和理解。同时在自习课上,趁郝某被任课老师叫去改正作业的机会。我跟班里的同学们讲了《悲惨世界》中神父是怎样对待“小偷”冉阿让,冉阿让在神父的宽容和理解中是如何走上一条具有高尚人格的道路。同学们听了我的话感触颇深,我还希望同学们不要“看死”一个人,不要给自己配上一副“有色眼镜”来观察别人。这样,一个宽容信赖的环境经过师生的共同合作已经初步建立起来。郝某在这种环境中也渐渐有所改变。
健康人格模式中有一部分是指:能立足现实,而不是沉溺在过去的生活中,在遇到挫折失败时能较快地摆脱其带来的阴影,能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正确地对待。我发现在平时的交往过程中,郝某还是难以抹去心理上的阴影,于是对她的心理辅导和帮助更进一步:帮她认识自己优点,真正找回自信,重塑自己的形象,树立一种健康的人格。
首先,在同学面前尽力地表扬她,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她,这样不仅让她感到老师对她的重视,也让她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点,逐渐找回自信。(事实上,以前她的优点就很多,要找出一些来表扬是容易的,她自信的重建也是不难的。)
其次,我让她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班级事务,比如在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时候,也把她安排进去。(服务的地方离她家很近,这样不会引起她不必要的想法。)班级要出板报,我让她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负责。(她画画挺好,也不会让她感到别扭。在这些活动中她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感受到为他人服务,为班级服务,为同学服务的满足和快乐。
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和辅导,郝某渐渐走出了自责、羞愧、恐惧的心理误区。在教室、课间以及集体活动中又能看到她活泼快乐的身影。而且通过老师的心理疏导和积极营造一个宽容理解的外部环境,郝某的品质也有了一个较大的改变。
在对郝某的整个心理辅导和帮助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作为老师应当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耐心、理解和尊重来倾听学生的倾诉。只要学生能向你吐露“心理话”,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
二、当学生陷人心灵荒原的时候,一个宽容理解的外部环境尤为重要,作为辅导者一定要积极地帮助学生营造和构建一个使其重新站起来的宽松环境。宽容理解再加上良好的外部环境也许就是学生找回自我,走出荒原的原动力。
三、辅导者在帮助学生走出心灵荒原的过程中,要始终以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避免说教和指令,避免露骨造作的帮助。因为这些学生对外界的反应非常敏感,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辅导的失败甚至走向反面。
“用心去感悟学生,用心去帮助学生。”这是我们教师教育管理学生的前提。我用自己的拙笔,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做法,希望能和我们的教育同行,共同探讨和研究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