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模块三研究性教学课程设计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如何根据自己课程性质、目标设计出最优的教学设计。
研究性教学设计是一门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以获得最优研究性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教学设计。该设计是根据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特点进行研究性教学环节设计,采用先进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将研究性教学各个要素科学、有序安排并形成完整的研究性教学方案的过程。除具有教学设计的一般特征(如指导性、灵活性、操作性、有效性等)之外,研究性教学设计还有主体性、协作性、动态性、实践性等其自身特点。
除具有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如系统、最优、目标、多样等原则)之外,研究性教学还具有其自身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研究性教学设计应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学生水平、环境支持选择研究性教学因素,并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加以有效配置。以下是NKRBT创建并应用的典型研究性教学设计方法。
1.单元设计法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一般以一节课或两节课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可实现部分研究性教学目标,未实现的教学目标可留作课后作业继续探究完成。
若采用P-MASE模型“五步教学法”,则一般以2节课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性教学单元较为合适,这样可以完成课堂研究性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分类设计法
课程性质不同,设计方式亦不同。基础课可从学科发展史、教材中挖掘研究性教学因素,专业课可结合学科及专业领域的经典事例、热点问题、研究方法等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实验实践类课可利用现代技术展示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历程;选修课可采用课题探究、社会调查、服务学习等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无论哪类课程设计,提出问题、挖掘因素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分类设计法的实质在于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性教学设计方法,其重点在于如何挖掘课程中的研究性教学因素并有效融入教学之中。
3.调查设计法
调查分析是研究性教学设计的前提,包括对学生的年级专业、基础、经历等了解,以及学生的个性、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等特点分析。研究性教学设计需要“六备”,即备学生(知彼知己)、备问题 (引导启发) 、备教法 (研究性教学)、备学法(探究式学习)、备环节 (过程设计调控)、备评价 (师生期望达标)。把握住“六备”,研究性教学设计就有了实施保障。
调查设计法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前提和保证,了解学生方能因材施教。只有做好了充分调查,才能设计出适应学生需求的研究性教学设计。
4.课题设计法
课题设计法是指教学设计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即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使学生从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到问题解决全过程参与的课题探究过程。这种教学过程设计要求很高,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熟悉科研规程,掌握科研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探究技能,能够配合教师完成课题探究任务。该设计法通常应用于课外实践或课程大作业的训练。
采用课题设计法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是有限目标,量力而行,要能够使学生经过个人及小组的努力能够完成,注意不应超越学生自身能力所限。
学习完模块三之后,基于P-MASE模型的研究型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大数据可视化基础》课程为例的课程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
首先,“六维融入”研究性教学模式,解决四大痛点,实现认识(输入)→探索(内化)→创新(输出)。线上理论学习路线(顶层视角融入学生认知)解决理论痛点;线下实践学习平台(企业级平台融入实践课程)、线下实践学习内容(专业问题融入实践案例)、线下实践学习主体(任课教师和企业讲师融入学生团队)解决实践痛点;全过程思政育人(课程思政融入全过程)解决思育痛点;研究性学习融入混合式教学解决方法痛点。
其次,理论框架二维化,重构问题逻辑知识框架(知识拼图)。体现了“成果为导向”的实现。解锁密码一样,逐步实现课程成果产出目标。
最后,“一课一案”,塑造严谨求真价值观念。
《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属于专业基础课,课时32学时。地质对工程建设的选址、基础选型、工程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到底什么工程地质条件会制约工程建设呢?那就涉及矿物岩石学、地层与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学、不良地质现象等学科。首先,要明确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目标。
目标1: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正确运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进行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目标2:了解不良地质现象的形成条件和机制,根据勘察数据和资料,能有效地进行防治设计。
目标3:了解土木工程的工程地质问题,能在工程设计、施工、运营中解决实际的工程地质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目标4:了解地质勘察的内容、方法及勘察成果,对中小型工程能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4个教学目标也是有逻辑性,由低级向高级递进。那么针对不同教学目标做合适的教学设计,分阶段实现教学目标。
初步打算把实现目标1所学习掌握的知识点和章节内容做成知识拼图,重构问题逻辑知识框架。让学生逐步解锁知识模块,达到教学目标的可视化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