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师学习心得笔记:研究性教学典型应用

发布时间: 2023-11-15

1700033154630316.jpg

通过对模块四研究性教学典型应用的学习。P-MASE模型在大学通识课、实验课、专业交叉课程的应用案例,以及以本科拔尖学生培养为目标的科研反哺教学的探索,让我明白了研究性教学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高校教学的“四重四轻”现象即“重知识讲解、轻方法传授”,“重技能培训、轻思辨训练”,“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投入”和“重专业建设,轻学科交叉”。同时又面临学科专业多、课程类别多、教学环节多、学校类型多等问题,所以需要对教学像课题一样进行研究,将科研逻辑性和探究性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教学方法最优组合设计教学模式,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研究性教学实施框架体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情景和扮演角色三部分组成。教学目标涉及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并使用研究方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学情景包括研究性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构建、发现问题-基于科研方法-指南、解决问题-目的和创造知识-宗旨;扮演角色包括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师生角色互换与教师为辅助者、师生共同体与同学同研同进。

NKRBT建立并形成了“模型理论指导→学科交叉融合教育→五维研究性教学体系实践→研究性教学育人目标实现”一套完整应用方案,探索出可复制、能落地,兼具开放兼容、引导借鉴的研究性教学实施路径,力求全方位、全程化、系统性地推行研究性教学方法和实践成果。通过多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明显教学成效,受到专业教师和选课学生的普遍欢迎。

学习完模块四之后,我打算拿《工程地质》这门专业基础做研究性教育改革试验点。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地下工程地质问题、地基工程地质问题、边坡工程地质问题的教学设计一直一筹莫展。但是当我听完NKRBT在交叉学科如何应用并实施后,我豁然开朗。

以经典的工程重大灾害案例为教学素材,如三峡巴东滑坡、8·14四川汶川泥石流、汶川县大地震。利用基础地学理论,全方位剖析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理解并掌握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工程地质问题涵盖地下、地基、边坡等工程问题。地下工程施工中,涉及地下水的抗浮稳定性和地下洞室稳定问题。以北京地铁军事博物馆站施工项目为例,通过项目分析,掌握工程事故解决措施,达到强化工程技术能力的教学目标。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增多,地基工程问题也越发显著。引入工程实例,掌握地基处理的技术。通过在建工程的基坑边坡治理施工方案,综合基坑开挖深度、土质、地下水等因素,职业代入分析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基坑边坡治理措施。

关于引入课堂的工程案例要课程知识点相对应,要具体化、典型性和针对性。精心策划地教学设计才能让教学目标达成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