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负责的学业指导工作如何应用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张老师)

来源: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 2023-07-14

(一)专业情况不精通,职业指导不配套

辅导员需要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有深入的了解,对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有透彻地分析,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但是,随着辅导员队伍的日益壮大,辅导员招聘的专业要求相对广泛,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为了吸引更多具备高学历的辅导员来应聘,在限制岗位条件时通常设置为专业不限,而院系在辅导员配置过程中,大多也不会考虑专业一致性问题。因此,新入职的辅导员一般与所带学生的专业并不一致,对其学习内容更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另外,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招生受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影响较为明显,不同专业招生人数的浮动性、新增与撤销专业的比例都比较大,这就导致高职辅导员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刚对一个专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就会因实际工作需要而被调到另外一个不熟悉的专业,进一步加大了对学生职业指导的难度。

(二)知识结构不完整,专业能力提升慢

职业指导需要经过科学化、系统化、完整化的专项培训。辅导员除了常规的职业指导工作外,由于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存在专业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部分辅导员也需要承担职业指导专业课的教学任务。高职院校由于对职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不足等原因,把培训投入重点放在有授课任务的辅导员身上,并不能让全体辅导员都有机会参加职业指导专业课程的轮训。由于培训覆盖面较窄,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又不注重校内的二次培训,导致没有接受过职业指导专项培训和没有承担职业指导教学任务的辅导员,知识结构不完整,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后劲不足。对于接受过职业指导专项学习和培训的辅导员,也因为不能及时参加业务技能、就业形势等深化培训,存在知识更新滞后、专业能力提升较慢等问题。

(三)重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

高校职业指导一般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面试技巧、如何制作个人简历等,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充分重视。然而,职业指导的实践环节却一直很薄弱,缺乏课外教学实践,使毕业生的个人自我分析能力和职业决策的“实战”能力欠缺,在面临实际问题和困难时,往往不知所措。同时,辅导员普遍存在“就业情况的分析与研究应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而事不关己”的认识,不重视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忽视对毕业生就业的长效跟踪和服务,没有深入的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不能及时地做好经验总结。另外,绝大多数的辅导员走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职业生涯,自身缺乏丰富的就业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纸上谈兵,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

(四)内容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

高职学生整体上不如本科学生自律,高职辅导员比本科辅导员带班任务更繁重,日常管理占用了大量时间,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职业指导工作中。首先,高职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多停留在就业政策宣传、发布就业和培训信息、动员参加招聘会、组织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办理毕业生档案转移等表浅层面上,很难有更多样的形式和深入的内容。其次,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入,关注不到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也很难做到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和帮扶,无法全面、细致、深入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就业形势日以万变,以上种种因素,导致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学生职业指导的有效性不足,难以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指导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