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扑克牌,智趣乐无穷 ——由“纸牌找找乐”引发的中班数学游戏化的思考

来源: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作者: 袁丽亭 发布时间:2020-05-26 10:53

游戏背景

幼儿园应在充满乐趣、挑战和无限想像的游戏情境中,激发和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间题、分析间题并解决回题,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建构有意义的数学概念和经验。通过观察与发现,孩子们对区角里投放的“按数取物”和多米诺骨牌等材料只保持了数周的兴趣。我思考着,什么样的材料既能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又能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索空间呢?在结合本阶段的数学目标和区域研究的重点后,发现纸牌是一种值得投放区角的游戏材料。它不仅可以激发孩子对数字、图形与颜色的探究兴趣,还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手部的精细动作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于是我将“纸牌找找乐”的材料投入区域活动中,供孩子们自主探究。

“颜色”的表面运用

辰辰发现了“纸牌找找乐”拿了一份坐在区域里独自玩。芷墨和雨胭发现了,也去拿了一份坐在辰辰的旁边玩。辰辰拿的板上是被分成两半的长方形扑克。她看着一半的黑桃8说:“这是让我们找另一半吗?这是黑色的诶,哦!我知道了。”她马上在筐子里翻找出黑桃7、黑梅花7、黑桃……。她将黑色的牌一个一个地配对上去,开心地给自己拍手。他们俩看见辰辰的玩法,也马上在筐子里找出红桃6、黑棉花9……,随意地进行配对。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被“改造”过的扑克牌。三个人通过观察发现了扑克牌的玩法,却没有找对游戏的技巧。扑克牌中包含了数学知识里的三种元素:颜色、数与量、形状。其中“颜色”是幼儿最敏感的、最能区分的。因此,第一次游戏的辰辰、芷墨与雨胭三个人只根据扑克牌上的颜色来进行配对,没有考虑到牌上的数字与花色也要相符。这次的游戏体验不够深入,数学知识没有充分运用,游戏时间也很短。根据《指南》精神,“结合生活需要,和幼儿一起手口一致点数物体,得出物体的总数。”在下次的游戏中,教师将会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层次地游戏。

“花色”与“数字”的初步运用

辰辰再次拿了长方形的扑克牌安静地坐在区角里游戏。按照扑克牌上另一半的指示,她激动地喊着:“我发现了一个秘密,7的旁边有红桃,我就找红桃7。”找出了红桃7,她马上进行配对,发现两半正好吻合。她继续找下一个红桃8,芷墨和雨胭也来帮忙了。终于找出了红桃8,配对的时候她皱眉头了:“为什么这个红桃8放上去不是正好呢?这里是8,这里也是8,这是红桃,这也是红桃呀?”她反复念叨与检查。原来找来的红桃8有缺损,无法严密贴合成一张完整的红桃8了。芷墨和雨胭也试图摆放,仍旧不能成功。

经过第一次的游戏与指导,大家终于初步找到了玩扑克的技巧,学会了带着“花色”和“数字”两个元素去找。但游戏中会什么出现失败的情况呢?数与量的运用与掌握始终是3-6岁年龄段幼儿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知识。原来辰辰对游戏理解还不够深刻,在靠能否拼接两张牌进行游戏。虽然利用了数字8和花色红桃,但没有将牌上的红桃数量和数字进行检查验证。尽管找对了牌,因牌有些破损无法拼接成功,却被误导成找的牌不对。

“形状”与“数”的双重运用

“今天我们换一个新的扑克板玩一玩吧,玩个“回”字形状的!”辰辰邀请雨胭。雨胭看着扑克板说:“这个有点难了,你看上面只有6和梅花。”两个人在筐子里边找边数:“不对!不对!这有8个梅花,这是5个梅花也不对……”终于找到了一张有6个黑梅花的牌,两个人一起验证。一会儿,辰辰提出来一个办法“你来找,我来数,这样分工会更加快。”两个人一起的速度越来越快了。辰辰和雨胭尝试了较难的材料,这反映出幼儿的游戏经验和水平提高了一个台阶。两个人在游戏中学习了分工,一个人负责数数验证,另一个人负责找牌。数数能力较好的辰辰总能很快验证,反映能力快的雨胭总能较快地找到牌。两个人的有效合作使得游戏又快又成功地进行。社交能力推动数学游戏的有效发展。

“数与量”与“加减法”的深度运用

辰辰叫来了游戏搭档(芷墨和雨胭)一起游戏。辰辰从左到右一个个地找牌,每找到一张牌,大家都会一起数花色的数量。辰辰说:“我们已经找了3张,还有红色方块9,10,黑色方块10,9,8,7,6,还没找到呢!”突然,辰辰拍拍雨胭的手:“你快看!我们可以看数字6找牌,也可以看这一半的牌上已经有3个红桃了,我们只要再找3个红桃就对了,就像拼图一样。”雨胭拍手:“我们又找到了一个新方法!”通过前几次的游戏经验,大家积累了更多游戏经验,而且衍生出了新方法。新方法是建立在幼儿仔细观察、灵活运用的基础上产生。对于梯形和长方形这种一般的扑克牌,孩子们既可以通过直接按照数字要求去找,也可以像拼图一样一个个试过来,但这也存在误差,就像游戏2中出现了破损的扑克牌。还有第三中方法就如游戏3所示,它是建立在具有一定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的---简单的加减运算。辰辰根据6-3=3,得出要找的牌上一定有3个红桃。这大大缩短了数数的时间。

案例措施

教师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有目的地创设游环境、丰富游戏内容、选择游戏材料、建立游戏规则让幼儿置身富有游戏乐趣和学习意义的情境中,自觉地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去解释、描述一些游戏现象,将有利于幼儿建构“自己的数的概念”及培养“自己学习数学的意识”。基于以上观察与分析,现提出以下反思与措施:

1.游戏主题要有生活性和互动性

利于幼儿数学经验建构的游戏主题,应该充满挑战和无限想象,并能链接幼儿实际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还能激起幼儿与游戏伙伴交流分享,与游戏材料对话互动的欲望。因此选择富有生活性、互动性并呈现阶梯状发展的游戏主题,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并保持幼儿的游戏热情。比如开展“AAB、ABB、ABCABC”此类的排列模式游戏时,常常会有幼儿被绕糊涂,甚至无法厘清物体的不同排列规律。那么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导入规律,引进条纹衣物、彩色棒棒糖等幼儿感兴趣熟悉的东西,或者集体活动中进行互动研讨。结合《完整儿童活动课程》,推出《拔萝卜》游戏,《蔬菜排排队》数学操作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游戏,帮助幼儿巩固数学知识与经验,更好地在区角活动中进行自主游戏。

2.游戏材料要有层次性和引导性。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是幼儿建构数学经验的载体。游戏材料也是数学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物化。因此,在材料投放时,教师要对本班幼儿的近期培养目标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能据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能引发幼儿操作兴趣、有适宜的难度挑战,能引导幼儿递进性操作、深入思考的游戏材料。如《完整儿童活动课程》后的“数学活动一览表中”,教师可以将同一主题中的不同数学知识情境性地安排在多个数学游戏中,也可以将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有顺序地插入不同主题中,结合主题内容进行开展。再如“纸牌找找乐”,一种游戏,所提供的材料不一样,游戏的玩法及难易程度也不一样。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数学经验。而且,具有层次性的材料有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可以进行游戏,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个体差异性原则。除此,幼儿在玩梯形形状的纸牌和“回”字形的纸牌,所得到的游戏暗示也不一样,这就不需要教师过多的介入,幼儿可根据暗示进行自发的探索和应用。

3.游戏规则要有强化性和秩序性

为了让幼儿有更充分的游戏体验,前提是保证幼儿始终在一定规则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幼儿只有在有规则的游戏中才能将游戏主题延伸,同时也能发现和领悟到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活动的目的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游戏方式的规则(想怎么玩及能怎么玩)、使用材料的规则(合理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语言表述的规则(分享、合作游戏的社交技巧)等。如数学经验丰富的幼儿不愿玩数学游戏,容易与平行游戏的伙伴发生矛盾;不愿参与数学游戏的幼儿又常破坏材料,直接影响到其他幼儿的游戏。面对这些无规则意识的幼儿,教师应强化他们的游戏规则,习惯坐下来游戏,接受与同伴合作游戏,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体验游戏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纸牌找找乐”的游戏中,我们发现了正是辰辰、芷墨和雨胭具有良好的游戏合作意识和反复尝试失败的精神,才能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多次不厌地游戏。"

  • APP下载
  • 查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