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永康小学始建于1938年,学校地处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既是全县唯一的水族乡,又地处茂兰喀斯特核心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地腹地。学校坚持以质量和特色谋发展为办学思路,并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以“办民族品牌学校,创特色文化校园”为发展方向,以“水韵润心的家园 健康成长的乐园”为办学目标,以“为孩子的健康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宗旨。永康小学是荔波县水书文化传承与研究基地学校,是全县首批创建特色教育项目学校之一,学校全力推进“四水”文化(水书、水语、水歌、水服)进校园工作,不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成立了水书书法、水族歌舞、水族刺绣、水族时装秀等社团,学校自编的水族歌舞节目《呐喽》和《益乐朵丽》,曾多次参加县级、州级展演,并获全州首届少数民族原生态合唱歌曲大赛二等奖和县级一等奖。另外,水族歌舞节目《传承•水家儿女》在2021年11月的县级中小学生艺术节表演中荣获二等奖。学校还先后获得“贵州省安全文明示范校”“贵州省民族教育双百工程示范学校建设单位”“黔南州文明单位”“黔南州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1334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4606平方米。现有7个教学班,在校生309人,其中寄宿制学生92人。在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9%,主要以水族和布依族为主,其中水族学生占全校学生的92%。学校建立有一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0人,大专以上学历20人,副高级教师3人,州级骨干教师3人,县级骨干教师2人;建有一个省级乡村名师工作室和一个“双百”工程名师工作室。学校建有先进的功能性教育空间,包括:足球场和200米环形塑胶跑道,为学生体育锻炼和身心发展提供一流的场地;富有创意的科学教室,技术领先的计算机教室,功能齐全的阶梯教室以及各具特色的美术教室、舞蹈教室、音乐教室、书法教室等等,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二、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为教育教学工作保驾护航
学校安全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最基本的保障,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内容之一,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学校秉承重实求真的传统,关注校园和谐,以创建文明安全的校园作为学校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历年来学校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是根,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学校所处的区域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思想,建设了具有特色的安全文明校园理念文化,至今学校没有发生过一起校园欺凌、学生伤亡等安全事故。
三、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配齐各科教师,建立健全教学奖惩办法。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授课,确保学生达到规定学业水平。突出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学校安排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在外活动不少于1小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活动,如每年的徒步穿行喀斯特森林活动,以穿洞抗日遗址和板寨红七军会师旧址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学校每学年都要举行校园田径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文艺节目展演活动等,丰富校园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劳动教育,从每天的打扫卫生做起,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队会、晨会、班会开展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及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成绩连年稳中有升,得到领导的肯定、群众的好评。
四、办民族品牌学校,创特色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学校以“办民族品牌学校,创特色文化校园”为发展方向,全力推进民族文化(“四水”文化)进校园工作,突出民族学校的特点,体现民族学校教育的亮点,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校园的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阵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个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让校园环境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加强对学生进行水族文化的传承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全体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认真落实德育课程,开展各项创建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力,道德建设广泛有效。三是学校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引领教师成长发展,认真落实师德建设要求,扎实开展师德教育,严格师德管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强化师德监督。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规划,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师队伍师德师风良好,学校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四是学校以“为学生健康成长导航,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基”为办学宗旨,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学校有着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运用校训、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符号,激励学生爱学校、爱学习、共建文明校园。学校教学设施规划合理,教学、体育、实验室、少年宫各功能室等活动场所布局合理、整洁有序。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主题教育、“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五、建设“温馨小屋”,为留守儿童和寄宿生创建幸福乐园
学校地处乡村,许多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照看,或把孩子放在寄宿学校,使得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面对一个个在留守岁月中酸涩成长的孩童,学校全体教职工把爱心、真情、智慧浸洒于其中,一路倾情,演绎着一段段酸甜纯美的留守故事。首先召开校班子会议,研究制定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方案,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工作小组,负责留守儿童的文体活动安排、安全教育、学习生活等事务,明确责任,工作落实到人。强化管理,保障机制运行、开展各项关爱活动,在丰富留守儿童生活、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关爱队伍等方面开展了细致的工作。其次是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一方面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主题为“我成长、我快乐”的演讲比赛,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编排了每周一主题活动,先后举办了跳绳比赛、乒乓球比赛、书画比赛。另外,学校尤其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在学校留守儿童和寄宿生中,有一些因家庭原因,一直很自卑,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学校专门安排教师与他们建立帮扶关系,经常到他们家里走访慰问,和他们谈心交流,做好心理疏导,现在这些孩子明显活泼起来了。
六、校园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学校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相处融洽,行为举止文明,彰显礼仪规范,教师不歧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与他们交朋友,谈心交流;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很少有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建立了辍学学生教师包村机制,加强“四类”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确保困难家庭得到资助;学校图书室每天下午对全校师生开放,为了便于学生阅读,学校还将部分图书摆放在楼道、餐厅;为密切学校与社区、家长之间的关系,长期坚持“百校助百村,千师连万户”的家访活动,充分发挥家委会功能,开展家校共建活动,争取得到群众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
创建乡村温馨校园,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谱写校园新篇章,是学校不懈追求的目标!学校将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关爱学生,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为建成“办民族品牌学校,创特色文化校园”的校园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