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生喜欢的乡村寄宿制学校——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巴铃镇塘房小学温馨校园创建经验介绍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4日

塘房小学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巴铃镇牛场坪村,是一所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地处偏远的村级完小。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从2004年发展至今,全校师生将处在几乎一无所有、被当地村民称为石旮旯里的塘房小学,奇迹般地办成了一所教育质量较好、学生和家长高度信任、有一定示范作用的寄宿制学校,学生从75人发展到现在的604人(不含学前幼儿);教职工从3人发展到51人;校舍从392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平方米;校园面积由20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近30000平方米,被誉为“石旮旯里的奇迹”。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下文要求全省各县市区组织中小学校到学校观摩。2017年,学校到教育部参加“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新闻发布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让学生喜欢就是学校最大的追求”的发言。

从2004年到现在,塘房小学的辍学率为0,巩固率达100%。学生不仅不辍学,而且还越来越多,其秘诀就是创建温馨校园、让学生喜欢学校!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教师、爱上学校、爱上学习,学校确立了“学生是来学校‘玩’的”的办学理念,建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对每一个走进塘房小学的学生,学校把培养其“喜欢学校”放在首位。学校的做法主要如下:

一是改善办学条件。校园面积太小,学校领导通过讲道理和感化的方式,让10余位村民主动迁坟、让地,扩大校园面积。学校硬件设施差,学校教职工们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给正在门口修路的施工方守夜干活,以换取工地上的土石块,用于填校园大坑,累计完成填方三万多立方米。为解决学生上学不便,需要起早摸黑走两个小时的山路的问题,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筹措资金,为学生修建宿舍和食堂,建成了全市第一所寄宿制小学。学前孩子没地方上学,没有基础,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让孩子们有学前基础,2004年8月,学校师生利用暑假时间修建简易房子,用作学前班教室,同年9月,率先在全镇村小中开办学前班;2012年9月,为了让农村幼儿能在家门口上幼儿园,学校利用闲置校舍建成了塘房小学附属幼儿园(与塘小相隔3公里,2012年开办,2018年剥离单独办园)。

二是丰富校园生活。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不断增加音体美等设施配备,如今的塘房小学已经建成了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健身设施、乒乓球场、直跑道、棋吧、书吧、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计算机教室、科学室、梦想中心、爱学坊、儿童之家、理发室、移动舞台、乡村少年宫、弹珠场等。学校每天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开展艺术节、运动会、科技创新节、篝火晚会等活动,既能强健学生的体魄,又能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不断提升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指数。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孩子们乐在校园,在课间能尽情地玩耍,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鼓励和看到希望。

三是充分信任学生。学校让学生参与到学校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制订与学生相关的制度时,学校会召开学代会或通过意见箱,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学校的篮球、乒乓球拍和乒乓球、象棋等体育用品和洗发水、沐浴露等生活用品及图书等学习用品都是学生自取自放的,孩子们不会破坏和私自带走,充分体现“爱校如家”。

四是提高育人水平。为了把寄宿制学校办好,学校领导带领组织学校老师用三年的时间总结撰写出了《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的方法与策略》,在黔西南州“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评选中获二等奖。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成立了教育中心和教学中心,分别推进“珍爱生命、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的育人目标和“基础扎实(不超标)、兴趣广泛(不强求)、全面发展(不过度)”的教学目标,将“教育”与“教学”并重,努力纠正一些老师只教书不育人的做法。推行“年级主任负责制下的团队合作”管理模式,组成年级团队,教师人人都是班主任,共同育人。建立梦想中心,开展梦想课程,让孩子有梦想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努力改革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算入期末总成绩,并且对学生的德、能、勤、绩、体、美、劳、孝、恩等方面进行量化计入总成绩。建立了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和获得感。

五是守住责任底线。针对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有一部分总是处于辍学边缘的问题,学校建立了代理家长陪护机制,建立了视频聊天室,定期让留守儿童和家长进行亲情交流,还建立心理辅导室对他们加强心理辅导,让他们不感到孤单。学校严格落实国家、省、州、县、镇的各项资助和惠民政策,保障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也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2013年,学校所有教师捐款建立了“塘房基金”,用于帮助贫困孤儿、留守儿童、失学边缘儿童以及残疾儿童等。对于学习基础差、家庭贫穷的一些入学不久就辍学的学生,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劝返学生,让其重新入学,并利用“塘房基金”资助其完成义务教育。对于身患疾病、入学时间晚、性格自卑且家长不重视上学问题的学生,学校为帮助其上学,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对其一视同仁,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找回自信。通过同学互爱互助,帮助其快速融入集体。对于无法正常上学的残疾孩子,学校对应的年级组老师采取定期送教上门的方式开展辅导,争取“一个也不落下,一个也不能少”。目前,“塘房基金”已经帮助了50多个贫困孤儿、留守儿童和走在失学边缘的孩子。

未来,希望有能力建一所塘房中学,建一所“各类学生都喜欢、不辍学、发展好”的中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正找到属于他(她)的接受教育的位置且都能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