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旌德县新桥中心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小班额的乡村小学。学校位于旌阳镇城乡接合部的新桥社区,330国道旁,交通便利,依山傍水,现有小学6个班,学生176 人,教 师 21 名。学校诞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坐落于美丽的国际慢城——旌阳镇,背靠柳山,面临徽水河,景色秀美,又是南唐状元舒雅的故乡,素有“耕读之乡,状元摇篮”的美誉。
一、布局建设科学合理,为温馨校园创建提供保障
学校总占地面积13276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175平方米,绿化面积约6500多平方米,活动场地约4500平方米。学校功能齐全,教学区、活动区、运动区、生活区、休闲区布局合理,校舍建筑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规范。校园绿地错落有致,树木参差葱茏,“英雄竹林”绿绿葱葱,“农耕小舍”古色古韵,“耕读乐园”瓜果飘香,“沁心园”里桂、樱、桃、李各具风采,典雅风格的“凌云亭”,精心雕刻的文化石、南唐状元舒雅雕像和曲径小路,相互掩映,整所学校又是一座“耕读文化党史园”,处处散发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气息,文化环境独具特色。
二、办学条件保障到位,为温馨校园创建营造环境
学校乡村少年宫各功能室配套齐全,有音乐舞蹈室、书法室、美术室、棋艺室、科技室、图书阅览室、心语小屋等,师资充足。各类器材及图书均满足教学要求,达到省现代化建设标准。学校实现了互联网全覆盖,完全满足日常上网和日常信息化教学需要。2020年9月,县委县政府投资7000余万元,在全县建设智慧校园。该校从三到六年级开通了智慧教育课堂,实现了智慧课堂互动教学。学校食堂每生一座位,实现“明厨亮灶”,健康卫生达标,保证了全体师生的学习和就餐需求。2021年暑期,教体局投资70余万元维修了教学楼,教室全部更换了鸿合一体机,按标准每间教室安装了护眼灯;投资了300余万元,硬化、塑化了运动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改建两座温馨书吧,将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让校园更加美丽温馨。
三、教育教学保证质量,为温馨校园建设提供支撑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乡村温馨校园创建的基础。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重视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列全县前茅,连续多年获旌德县教学质量优胜奖、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一)抓制度管。建章立制,对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新课标,明晰各年级、各学科教学要求,细化质量管理方案并明确管理职责,制定了《新桥小学智慧教育管理考核方案》等符合现代教学管理的制度等。开展常态化听课交流活动,师生相互促进提高;“周周有调研”,对重点年级,薄弱学科、薄弱班级,定期不定期进行调研分析,跟踪指导整改;“月月有考评”,每个月对所有教师的教学资料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考核,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并对不足之处限期整改。做到开足上齐讲好每一节课。
(二)抓教师教。以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和智慧课堂教学为抓手,打造“自主”课堂特色,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要求教研组长组织学科教师共同制定各学科课堂教学计划和评估表,细化智慧课堂的相关指标,并制定了《新桥小学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管理制度》。以“关注、指导、评价、对话”带动教师对智慧课堂进行探索追求。多次组织教师、学生开展智慧课堂运用经验交流会,撰写经验总结报告等。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大赛多人次获一、二等奖,形成了优秀骨干教师团队,综合组李洁、俞雪两位老师代表宣城市作巡回教学。
(三)抓学生学。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应用智慧课堂这一现代学习手段,对学生课外作业进行动态管理,对作业量、作业形式、作业层次和作业批改做到灵活运用。积极推进自主阅读,每学期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突出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和辅导方案,力争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四)抓社团活动。依托党旗下新小少年宫,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成立蒲公英诗社、小记者团、红领巾广播站、书法社、棋艺社、手工科技小组、音乐舞蹈小组、美术刻画小组和体育活动小组等文体社团,学生跨年级自主选择,每周开展活动,有活动方案和考核评价机制。该校足球队获全县小学生比赛二等奖,师生诗词创作编辑成册,荣获“省先进诗教单位”。学校还成立“红领巾志愿服务队”,开展“小手拉大手”、常态化开展敬老院送温暖、社区清理街道等志愿活动。
(五)落实“双减”“五项管理”,抓好“课后服务”。学校长期坚持把“立德树人”要求放在首位,通过校内校外“两管”减负,课堂课程“两路”提升,深化课改、倡导自主学习,提质增效。研发耕读校本课程,借助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平台,落实课后服务5+2,开展多项特色育人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达到学生100%参与活动的目标。开展家校共育,加强五项管理,多元化指导课余时间安排,制定了《新桥中心小学学生课余生活实施方案》,减轻家长的焦虑。在“双减”政策在学校落地的过程中,让优秀的本土文化浸润师生心灵,让学校成为乡村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家园,引导学生走向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本质。
四、校园文化健康向上,为温馨校园建设厚植底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及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精神,学校将“践行劳动教育 传承耕读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特色和目标,构建耕读文化体系:培育“耕耘厚德、读书增慧”的教风;“耕以养身、读以明理”的学风;“耕乃养家之本、读为立德之道”的家风。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把劳动教育当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载体,并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具有新桥小学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耕读文化”(耕以强身,读以立志、修身、明理、立德),通过落实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鼓励家务劳动、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劳动教育,确立了“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特色办学育人理念及多元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构建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把 “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的教室、墙壁、走廊、过道、劳动实践基地、沁心园里处处散发着浓浓的“耕读文化”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气息,教育着每个孩子从小做个有志气、骨气、底气的中国人。
(一)抓显性文化建设。学校以体现耕读文化特征为道路及广场命名。校门口有耕读文化特色的楹联,主楼前“践行劳动教育 传承耕读文化”、“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耀人眼目,“耕读路”“新桥路”“幸福路”“健康路”“党建路”井井有条,建成耕读文化长廊、张贴劳模人物画像于耕读路旁,让学生在英雄的故事中、在身边人的事迹中获得前进的力量。
农耕小舍和耕读文化陈列室是 “耕读”文化建设的独特资源,学校不断扩大规模、逐步增加收藏、适时添置,让参观者通过斑驳陆离的古老农耕工具、各类种子、学生的科技小制作、亲手撰写的观察日记和专业讲解,更好地了解农耕历史,知晓“耕读”文化的来历和传承,已成为许多单位和学生实景参观基地。
(二)抓教育活动开展。 开展“耕读文化”主题系列活动,邀请劳模、专家来校讲“劳模”故事,作劳动主题的报告;开展各类劳动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辉煌粮油厂、端午师生包粽子、走进敬老院送温暖活动、节粮光盘活动、捐赠花木为校园增色活动、七彩包饺子活动、劳动摄影作品、作文竞赛。开展“我为母校添光彩,我为祖国读好书”系列实践活动;定期举行读书节、艺术节、劳动周、耕读文化年会、表彰“读书之星”等活动;开展“我是小小解说员”、“我是小记者”综合实践活动,每次评选一批优秀解说员;每学期评选和表彰一批“优秀少年”。
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戏曲进校园、漆画进校园,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使学校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搭建立体开放平台。国庆节开展“我与祖国同欢乐”“我与国旗合个影”活动,在网上举行“我向国旗敬个礼”的爱国影视教育、征文比赛、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体育竞赛、书画“我画美丽的祖国”、各类法制讲座和安全教育讲座、环境教育、绿色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和文明校园的建设及研学、参加新劳动教育等活动,让学生身心、思想得到净化。
(三)抓育人载体建设。“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五一”劳动节大会和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学校将校园东北角占地约5亩的荒地改造成劳动基地,分块包到各班,一班一块责任田。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过程,体验劳动的快乐与艰辛,在实践中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习惯及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写观察与体验日记,让学生从劳动中增长知识,增强才干;在东南角新建了近4亩的园林—沁心园,栽种了40余种树木和26种中草药,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树木、中药材的特征,自制了各类名牌及介绍,增加对树木和中药材的认识,了解相关知识。学生亲手制作家风家训卡片、环保卡片、古诗词卡片、自创童谣卡片悬挂树木间,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既美化了校园,又使耕读文化进一步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家长的一致赞同。
成立蒲公英诗社。制定不同班级的读诗计划,开展读诗活动。一年级、二年级,每学期背诵10首古诗,班主任老师领读5首简单的现代诗,三到六年级每学期背诵15首古诗,背诵5首经典现代诗。充分利用晨读和特定的读书活动课,让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构建诗歌校园,精心打造每个班级的文化建设,在全校营造读诗、写诗、爱诗的文化氛围。利用教室宣传板报、走廊墙壁展示学生抄写的经典唐诗宋词作品或自创的诗歌或书法作品。每个班级建有图书角,今年9月在走廊门厅又新建了两个“我的书屋”,定期展示和更换师生原创诗歌作品,学生诗歌作品编辑成册,举办诗歌朗诵活动和诗词大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泽学生心田。
学校利用耕读文化主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创建“耕读文化党史园”,打造党史学习教育“2+8+9”模式:建设2个重要阵地(学校支部阵地、学生课堂阵地);设置“四路、二园、一场、一舍”8个学习场所;着力开展“读、看、讲、写、画、唱、寻、祭、践”9种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将红色教育与思想建设相融合,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推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落实落细,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今年10月份被授予旌德县首批“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先后多次迎接党史学习教育中央指导组、省委、市委巡回指导组及相关领导到校指导和观摩,相关做法也多次被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推荐。
五、校园关系和谐融洽,为温馨校园建设奠定基础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号召全校教师爱岗敬业,弘扬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举行“教师师德师风”承诺签名仪式,设立“校长信箱”,随时接受家长监督,使全校教师增强“共同成长,共享幸福”和“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理念。
服务学生担责尽责。学校克服困难,用高标准改善食堂设施,让学生吃上可口营养的饭菜。老师们想家长所想,建“留守儿童之家”,给留守儿童过生日。动员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让每个留守儿童共享阳光、共同成长,也让他们的父母在外工作能安心、舒心,组织“千师访万家活动”,为社会和谐安定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主题实践办实事。近年来,学校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美化绿化校园。学校每周五开展校园卫生大清扫活动。党员教师积极参加到全员打扫校园卫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并在校园栽下桂花树等各种苗木近100棵。在沁心园栽种中草药苗26余种。学生捐献的花木近200种,耕读乐园里蔬菜郁郁葱葱,为打造美丽校园添砖加瓦。为了解师生所需,掌握家长所盼。学校就学校管理、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等方面向全校教职工及家长公开征求意见,从上年九月至今,学校通过公众号、QQ、意见箱、来电、面对面交谈共收到来信30余件,解决问题如课后服务、食堂伙食等27件。其余3件正在协商中。通过家校面对面的形式为家长解答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法。一年来,学校召开期中期末家长会及家委会共26次,成功地为家长排忧解难。学校在开展校内劳动、校外实践、家务劳动外,坚持开展公益劳动。据统计,学校到新桥社区清扫街道、垃圾每学期都在5次以上。去敬老院服务每学期2次以上,让“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落地见效。
六、校园管理安全规范,为温馨校园创建保驾护航
质量的提升得益于学校的安全、和谐。学校班子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创建的头等大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在人防、物防、技防上不断增加投入。在全面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的基础上,分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并针对实际情况,在交通安全、活动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上狠下功夫,和派出所公安干警联系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各种安全演练,制定活动安全预案,要求教师时刻把学生置于视线以内。由于管理到位,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七、学校工作成果丰硕,为温馨校园创建增添色彩
(一)课后服务成绩显著
党旗下的少年宫各项活动成果显著,在荣获“中华丹青梦 首届全国少儿书画比赛”全国一、二等奖、安徽省首届大课间文化操活动视频小学组省级一等奖、宣城市首届中小学生电视书法大赛农村小学组市级一等奖两人次及其他各类奖项后,少年宫特色活动项目“快板操”又被评为2020宣城市少年宫活动视频一等奖,并于5月23日赴宣城中学参加宣城市2021“童心向党”文艺汇演暨乡村学校少年宫才艺展演。新桥小学少年宫2020年被市认定为九星级少年宫,今年正在创建市十星级少年宫。六年级学生张辰炫荣获宣城市羽毛球锦标赛男单冠军,并荣获2021年宣城市“百优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新桥小学少先队大队四年级中队荣获2021年“安徽省优秀少先队集体”荣誉称号。五年级王韵晗同学的优秀事迹被安徽省刊《小学生导读》专题报道。六年级杨颖同学2018年荣获宣城市“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其优秀征文《马良给我一支神笔》在安徽省刊《小学生导读》2021年第五期(作家成长营)栏目发表。2021年暑期,学校张语萱、吕晓冉、贺陈政勋、杨颖、张语晨五位同学受邀参与安徽音乐广播频率《星星梦工厂》节目,并在安徽音乐频率运营中心公众号平台展播。
(二)学校管理成绩显著
学校先后获得“2020年度宣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品牌”、“市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市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市平安校园”、“市卫生学校”、“市绿色学校”、“市文明学校”、“市书法特色学校”、“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县“五星级美丽学校”、县“教体系统先进党组织”、“旌德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旌德县三八红旗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学校育人成绩显著
学校先后获得“省诗教先进单位”、2012年获市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各项教学成果在市县获奖颇多。学校知名度日益扩大,各系统各单位来校参观学习,已成为全县乃至宣城市劳动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优秀品牌。
2021年10月12日,学校代表安徽省接受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第三指导组组长沙海林、副组长王斌一行的检阅,受到了高度评价。
学校还先后迎接了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李兵;安徽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十二巡回指导组组长钱沙泉、宣城市委副书记吴爱国;宣城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金友;宣城市教体局局长刘国平;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七巡回指导组组长余吉胜、市文明办;旌德县委书记储德友、旌德县政府县长吴忠梅、旌德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浩,旌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进及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小学生导读》主编李双红等领导都来校参观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安徽学习平台)、《安徽网》教育频道、安徽电视台、湖南《潇湘晨报》、《杭州日报》杭+新闻、《中国火炬》、《安徽省总工会》网站、《宣城日报》、《宣城教体局》网站、《文明宣城》网站、旌德电视台、《旌德县人民政府》网站、《旌德报》等媒体都对新桥小学耕读文化和党史学习教育做了大量宣传报道。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学校十分珍惜创建乡村温馨校园这个平台和机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竭力打造“人与校园”和谐温馨的大家庭,突出“践行劳动教育、传承耕读文化”办学特色,开展建设“人文新小”“耕读新小”“智慧新小”“绿色新小”“书香新小”“平安新小”“卫生新小”“文明新小”八大工程,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