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太平镇瓦房小学是一所小规模村级学校,坐落在长白山余脉的大山深处,地处长春市最南端,学校始建于1936年,占地面积6688平方米,建筑面积1625平方米,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51人,教职工12人。几年来,学校按照长春市双阳区教育局部署,以“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为发展目标,充分挖掘潜在优势,精心设计温馨要素,构建了“二三五”温馨校园模式(“二三五”即:两个倾斜、三送温暖和五个特色),不断推进学校办学品质提升,使农村孩子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心愿。
一、争取“两项政策”倾斜,筑牢学校温馨基石
瓦房小学积极响应长春市双阳区教育局“温馨村小”创建工作号召,把“高度重视变成具体行动”,通过争取硬件建设、师资配备政策倾斜,不断筑牢学校发展基石。
(一)争取硬件投入政策支持。几年来,瓦房小学共争取区级资金611万元,加强硬件标准化建设。于2017年建成一栋1625平方米的二层教学楼,硬化了操场,修建了围墙大门,打了深水井,配备了课桌椅和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一座功能教室齐备的农村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彻底改变了瓦房小学的破旧的教室、坑坑洼洼的土操场历史和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在硬件条件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打造有品位、有品质的校园文化,瓦房小学自筹资金22万元,用于学校文化,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形成了和谐美丽、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育人环境。
(二)争取师资配备政策支持。瓦房小学是双阳区最偏远的村小,师资匮乏一直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瓦房小学积极争取特岗政策支持,中心校采取三种方式给予了大力支持。一是建立学区内青年骨干教师轮岗机制,即把三年温馨村小工作经历作为认定考核骨干教师的一项硬性指标;二是建立特岗教师定向分配机制,即特岗教师,必须分配到村小工作,确保村小师资力量得到补充;三是建立提职晋升机制,即在村小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评聘必要条件,评优选先优先考虑,表现突出的优先提拔到领导岗位等。通过中心校政策倾斜,截至目前,瓦房小学共有特岗教师6人,占全校教职工50%,优化了师资力量。
二、开展“三送温暖”活动,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为保证山村教师愿意来、留得住、教得好,瓦房小学细做文章,开展“三送温暖”活动,确保优秀师资扎根于山村教育。
(一)思想上送关爱。学校建立了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制度,新教师上岗第一天开始,学校领导定期通过会议、座谈等方式,对新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向新教师介绍国家农村教育的好政策、温馨村小的发展前景、先进人物事迹等,同时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力求通过动情而又耐心的思想工作,让教师感受在村小这个集体,到处都充满了浓浓的爱,让他们沉下心来,潜心教学。
(二)生活上送关怀。为使特岗教师生活不再孤单乏味,学校除像亲人般照顾外,瓦房小学还充分挖掘温馨要素,让新教师在这里享受到家的温暖。一是住的温馨。打造温馨宿舍,为需要住宿的教师提供冬暖夏凉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二是吃的温馨。打造温馨菜园、温馨食堂,建设560 平方米的温馨菜园,师生齐动手,使用农家肥,栽种各种蔬菜,四季供应,既能让师生体验到种植的快乐,又能保证吃到绿色健康食品。学校的温馨食堂每天固定菜单,荤素搭配,营养配餐,保证教师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值得一提的是,瓦房小学食堂还经常熬鲫鱼汤,给怀孕的老师补充营养,在这个村小集体,到处都充满了浓浓的爱。三是行的温馨。每逢节假日教师回家,学校会协调车辆把每位教师送到客运站点。
(三)成长上送关心。为关心特岗教师成长,瓦房小学与中心校联手,由中心校统筹搭建研修平台,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同科多轮等教研活动。实行教师培训一体化管理机制,统一开展师徒结对子工作,即中心校的区级以上教师与瓦房小学年轻教师师徒结对,捆绑发展,定期开展徒弟基础课、师父示范课、师徒同上一节课、徒弟汇报课、中心校集体备课、论坛交流等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特岗教师的执教水平。同时,学校创造机会选派教师到北京、杭州等省内外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使他们步入名校,走近大师。扎实的培训,使年轻的特岗教师得到了快速的成长,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坚力量,目前没有一名教师外流。
三、实施“五个特色”策略,开启山村孩子别样童年
在“温馨村小”创建中,瓦房小学赋予“温馨”丰富的内涵,力求给学生受益终生的温馨文化,给学生自主展示的温馨课堂,建设贴近师生心灵的温馨课程。
(一)构建特色文化。瓦房小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环境这一隐性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结合实际,精心布置,围绕“以生为本,自主发展”这一办学理念,从“自律规范求美”“自主学习求知”“自治管理求能”三个板块布置了走廊文化和墙壁文化。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温馨乐园”。
(二)开发特色课程。学校在上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还着力构建了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采用边实践,边挖掘,边开发,边总结的课程开发策略,不断拓宽和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先后开发了《学生礼仪》《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趣味剪纸》《诗文诵读》《太极扇》《硬笔书法》等校本教材,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三)组建特色社团。为让乡村孩子也能发展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特长,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素质教育,瓦房小学将“读几本好书、写一手好字”作为乡村孩子的第一要务,为他们未来成长打好底色。学校设立了温馨读书吧、读书栏、读书角等,开展了师生同写规范字活动,把教师和学生的写字作品立在班级门前,张贴在走廊墙上,实现了诗书立人的良好效应。同时,组建了舞蹈社团、合唱社团、经典诵读、书法、腰鼓、扇子舞等学生喜欢的社团,如今瓦房小学的孩子每个人都会跳20多支舞蹈,会唱十几首歌曲。多姿多彩、精彩纷呈的学生社团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四)开展特色活动。在举行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常规活动的同时,瓦房小学每年都会结合山区的地域文化特点,开展具有乡村特色的活动。如:每年春季的小小种植活动、夏季的登山活动、秋季的悯农体验活动、冬季的冰雪嘉年华活动等,都深受老师和孩子们的喜爱,活动中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动手动脑以及合作创新能力。
(五)创建特色班级。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瓦房小学本着“一班一品”的原则,尽量发挥本班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设计班风、文化和活动。在班风方面,孩子们设计出了“我自信、我成长”“做最好的自己”“诚实守信、快乐成长”等极具本班特色的班风。此外,每个班级都有各自的主题文化墙,师生共同创作的书法、剪纸、绘画等作品在文化墙上展示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瓦房小学在创建温馨村小的大路上阔步前进,2018年长春市温馨村小工作推进会在瓦房小学召开;2018年9月,瓦房小学两名教师参加了吉林省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暨长春市“温馨村小”创建工作现场会,并做双阳区村小教师团队微力量主题展示,人民网、光明网进行了报道;2019年10月,一名特岗老师参加了“温馨村小”升级版农安现场会,并做了精彩的发言,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瓦房小学在内涵发展的同时,课堂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2017年在学区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测中,瓦房小学位居村小前列;2017年至今已有多名学生转学回流,招生数也逐年稳定,现有学生51人,家长对瓦房小学工作满意率也大幅提升。
回首过去,瓦房小学在温馨校园创建工作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取得了一定成效。展望未来,瓦房小学将紧紧抓住内涵发展这一关键,聚焦管理、质量、特色三个点,深挖温馨要素,打造 “温馨村小”升级版,真正把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