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创建温馨校园——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0日

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始建于1950年,学校坐落于广西武鸣已脱贫摘帽村庆乐村,1981年列为广西首批壮汉双语实验学校之一。目前,学校有一至六年级共9个教学班,学生335人,教职工25人。校园占地面积96亩,其中教学用地55亩。学校环境优美,设施设备齐全,完全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壮乡新人”办学理念,以“勒庆乐”品牌特色为主题,精心建设“壮韵美校园、壮魂扬品行、壮品修智能、壮艺习特长、壮情和社校”校园五大工程,匠心打造壮美动感课堂,精心打造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壮美基础课程、壮美专门课程、壮美特色课程”,办成了一所小而美、小而优,富有乡土气息,壮民族文化浓厚,温馨和谐的乡村民族品牌小学。学校成为广西民族教育的典范。主要做法是:

一、壮韵扮佳园,创建壮美温馨校园

学校是学生温暖的家,为营造温馨温暖的美丽大家园,学校以壮民族特色为根基,打造了十大育人基地。

壮乡校门:以绣球和铜鼓来装饰,大石头的“乐”字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学生爱国爱校教育基地。

壮乡屏风:两只美丽的凤凰共抚着一个奇妙的竖琴,在潺潺的流水声中奏响美妙动听的山歌,学生在这里捧着绣球、端着壮茶、唱着山歌喜迎四海宾朋,这里是学生文明礼仪传承基地。

壮乡走廊:环绕大门围墙两侧,全长250米,这里是一幅美丽的壮乡画卷,展示学生平时在学校跳的壮族舞蹈,民族体育竞技,壮乡美食制作,壮乡刺绣服饰制作,壮乡的风景名胜等,是壮乡小主播课程的基地,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家乡故事的教育基地。

壮乡歌圩:位于教学楼的正前方,共计3000平方米,包含木棉歌台、蘑菇亭、四角屋,花廊架,水车,假山,室外音乐书柜等,是壮族山歌课程的基地,同时也是开放式图书馆。

壮乡百草园:总面积1000平方米,种植有上百种中草药材,学生分班自行管理,是壮医药课程的基地,也是学生劳动基地。

民族团结园:有56个民族的图标及简介,学生在此阅读民族团结书籍,共唱民族团结歌曲,展示各民族文化,是民族团结课程基地。

壮乡民族运动场:6500平方米,设有塑胶跑道,足球场,绣球场、陀螺场、板鞋场等,是民族体育竞技课程基地。

壮乡绣球广场:2500平方米,是大课间展示基地。

壮乡民俗陈列室:展示一些古老的生产生活用具,是稻作文化课程的基地。

民间棋艺室:这里收集了民间棋艺的各种棋盘,每逢周五下午就有民间棋艺好手来教授学生下棋,是民间棋牌传承基地。

壮乡彩绣室:这里展示着各式的针线及彩布,壮乡彩绣传承人经常到校免费教授彩绣技艺。学校的文化建设始终与育人相结合,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二、壮魂养品行,打造德行温馨校园

多年来,学校坚持开展“读”“看”“听”“做”“赛”“演”德育主题系列活动,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深受启迪、教育。

“读”,即开展班级经典诵读、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活动等;班级坚持做到每天都诵读经典,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五年来参加自治区开展的标准壮语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才艺表演等均获一等奖。

“看”,即看优秀影视片、图片展览,祭扫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如各班组织学生观看关于雷锋故事的影片《雷锋的故事》《雷锋的微笑》,以及《黄大年》和讲述黄文秀事迹的电影《秀美人生》等。

“听”,即听先进人物、英模事迹报告等。对学生讲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黄大年的先进事迹,黄文秀的感人事迹等,学生都能认真聆听,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做”,即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学雷锋活动,助残扶贫活动,未成年人寒暑假志愿服务活动等;每年师生做好事达3600多件次以上,真正践行了“日行一善”,2020年师生献爱心捐款达到3500多元。

“赛”,即开展各种富有意义的竞赛活动。五年来学校开展的比赛活动有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壮语山歌歌咏比赛、民族体育竞技比赛、壮语朗读比赛、书法比赛、课文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

“演”,即学校每年举行民族文化传承节、元旦文艺汇演,家长会亲子展示汇演等,让学生、老师、家长表演民族文化节目,从而传承了壮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大团结。

三、壮品修智能,打造智慧温馨校园

(一)打造壮乡名师,开设壮美课堂

教师以人人掌握壮美动感课堂模型为导向,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拼,反思辩论会,一对一帮扶等形式开展活动,收效显著。五年来共有10名教师获高级职称,林锦凤、黄意琴、黄慕晨、韦华勤等参加自治区级教学比赛分获一、二等奖。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开展“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们通过精心研讨,开设的广西三月三“壮族山歌及民族舞蹈”空中课堂,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对此,新华网还进行了汉语、俄语、英语版的专程报道,课程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点击率达100多万。用壮语开设的音乐课,安全佩戴口罩课和壮乡彩绘课等其他课程,也被家长津津乐道。

(二)育人细致无声,一个都不能少

庆乐村是贫困村,庆乐小学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49人,低保户学生10人,共计59人。为了不落下一个学生,学校坚持每个学期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都进行家访,了解家庭情况,以便给予关心帮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保障所有的学生都能收看空中课堂,学校通过摸底调查,发现个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还没能及时收看空中课堂。于是,全体教职工积极为贫困家庭学生捐款,共收到爱心捐款2150元。学校拿爱心捐款给家庭贫困的黄宇娟同学购买了电视,给家境困难的黄丹扬同学购买了锅盖……并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学校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入户帮助学生调试收看空中课堂栏目的设备,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网上授课。这些事迹被新华网记者进行专题报道,得到社会群众广为赞誉。为了做好线上线下的教学衔接工作,在疫情后期,学校组织对所有学生进行家访,帮助学生做好后期线下学习的规划,家长盛赞说:“学校的老师都是‘不是家长胜似家长’的好老师。”

四、壮艺习特长,打造民族温馨校园

(一)引五老,编写壮艺教材,为培育学生特长奠定基础

2012年学校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工委会。聘请11个“五老”为学校关工委委员,他们编写了《壮族童谣》《壮族山歌》《民间棋牌》《壮族体育》《壮乡彩绣》等校本教材,给学校教育工作注入了活力。

(二)立实际,开发壮美课程,为培育学生特长保驾护航

2018年学校因地制宜,广泛发掘乡土壮民族的传统技艺,开发壮美课程。壮美差异课程是指,采取固定时间点(每周五下午第六节),尊重年龄的差异,照顾差异性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壮美差异课程的开展,庆乐小学的学生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行为识别系统,不但品德高尚,文明有礼,而且还才艺双全。学生小学毕业后人人会唱3首以上的山歌,会做12道以上的壮乡美食,会下3种以上的民间棋牌,会玩3种以上的民族体育竞技,会认识并收集60种以上的中草药做标本,全体女生都会刺绣,会讲一口流利的壮话。2015年黄薇文还代表广西的超级少年到法国巴黎,在埃菲尔铁塔下唱响了壮族山歌呢!

五年来学校教育硕果累累,2016年获评广西民族教育示范学校,广西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获评南宁市文明单位,特色办学区级示范校。2018年获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学校,南宁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2019年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2020年获评南宁市创建民族团结“五比五争”活动示范学校。学校结题课题自治区、城区各一项,立项自治区、市级各一项。被城区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63次,其中国家级报道10次,外出作报告15次。先后吸引了国家关工委(主任顾秀莲亲自带队)、国家民委、国家教育部民族教育司、云南省、湖南省、广西民宗委、崇左市、靖西市、上林县、武宣县、邕宁区等教育调研组及各省、区内外校长到校参观,多达上万人次。各调研组和校长均对学校办学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参观活动也起到了示范、辐射、推广学校先进经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