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仇集中学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作的通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加快推进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优化乡村学校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确保农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校概况及创建乡村温馨校园优势
盱眙县仇集中学是地处苏皖交界山区乡村中学,距离县城40千米,施教区内有两个村、一个居委会,共计村民近万人。村容整洁,民风淳朴。学校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65亩,建筑面积6250平方米,校舍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规范,符合抗震、消防安全要求,落实了人防、物防、技防各项要求。其硬件建设和教育装备等均达到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现有教学班8个,学生356人,教师45 名,教师学历全部达标。现有副高职称教师6人,市学科带头人2人,县骨干教师6人,县名师2人,中国好人1人,盱眙好人2人,市师德之星2人,县师德之星4人。
学校创建乡村温馨校园是具有一定的社会环境优势。该校地处苏皖交界山区,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的缺位和亲情的缺失,使这些留守娃常常在学业成绩、沟通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2016年,仇集中学推行“山爸山妈”关爱留守山娃“1+2=1”项目模式,即以学校为媒介,为每1名留守“山娃”通过“相亲”的方式配对1“山爸”老师和1名“山妈”老师,组建1个“爱心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让留守儿童得到“爸妈的呵护”,享受“家的温暖”。“山爸山妈”们常态化开展亲情呵护“五个一”活动,即每天一次看望问候、每周一次沟通交流、每月一次家庭聚餐、每学期一次亲子活动、每学年一次节日陪伴,并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正确、适时、全面地进行引导,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品德的教育人、成长的保护人。
五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学校的“山爸山妈”老师们为300余名留守娃“选型配对”了57个“爱心家庭”,很多温馨感人的关爱留守活动事迹被诸多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在各级部门、公益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的关怀帮扶下,近三年来,仇集中学先后收到善款15万余元,100多名贫困留守娃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扶。
2019年,关爱留守山娃“1+2=1”项目在盱眙县推广实施,截至目前,盱眙县共组建2053个“爱心家庭”,开展了一系列有深度的关爱留守娃活动,共有3910名留守儿童从中受益。2019年,该项目获评第四届江苏省志交会金奖;2020年,该项目受邀参加第五届江苏省志交会展演,受到中宣部副部长傅华同志、省委宣传部张爱军同志等领导的充分肯定;2020年,该项目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6个部门推选为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二、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载体升华乡村温馨校园的精神内涵
在开展乡村温馨校园创建的实践工作中,学校上下都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和谐、美丽、温馨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仇集中学把“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一所文化氛围浓厚、学习环境优雅、育人方式温馨的富有生机活力和现代气息的窗口学校,走出一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平安和谐美丽温馨相依相伴的发展之路。
为此,学校成立乡村温馨校园创建领导小组,形成校长吴凯同志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全体教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每月召开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情况专题研讨会,总结得失、完善短板。学校已将温馨校园建设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把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渗透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之中,使温馨校园创建制度化、规范化。创建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使育人工作充满爱心,教学工作充满激情。
三、以坚实的软硬件建设为载体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育人环境
办学条件是创建温馨校园的重要保障。在创建过程中,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一步改善了校园环境,完善了办学条件。
1.硬件设施到位,专用教室配备齐全。
学校场室充足,设备先进。多功能教室1口,计算机教室1口,400米塑胶环形跑道运动场1个,还建有图书阅览室、卫生保健室、体育器材室、广播室、亲情屋、红十字屋等。学校建有水冲厕所,24小时提供干净热水,明厨亮灶、教师有周转用房。学校加快了信息技术和安全设施设备的建设,所有教室配备了一体机,教师人手一部电脑,学校还开通了无线网络和校园广播系统。
2.丰富的文化呈现,优秀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为了使校园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学习生活的温馨乐园,学校在环境布置上尽力做到内容丰富,美观朴实,注意体现教育性、艺术性、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校园有“九星学生”展示墙、学习成果展览廊、党史教育长廊、劳动实践基础、石园、农博馆等;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展示牌、“1+2=1”留守儿童关爱流程图,校园内处张贴温馨提示,图书角、名人名言、学习园地……每一面墙壁都奏出育人的天籁,处处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静态文化,润物无声,从文化中来,到文化中去,让优美的人文环境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校学习场所、运动场所、宿舍、食堂等布局合理,动静分明,互不干扰。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断创造人性化、艺术化、温馨化的师生学习生活空间。
四、以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塑造积极向上的师生品格
学校积极营造一个个温馨、和谐、高品位的各类文化氛围,促进了师生健康人格的积极形成和不断完善。学校历来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以感恩励志、陶冶情操、增长学识为目的的各项教育活动,形成在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塑造人的育人特色。
以“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心理辅导教育”“我在国旗下讲话”等育人课程来真情关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节约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学生”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学党史少年说”“唱红歌颂比赛”“读书征文比赛”“经典诵读”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小手拉大手”的家校共育活动等亲子活动消除了家长和学生的代沟隔阂,拉近了学校与家庭的关系。
“温馨教室”“温馨班级”“温馨居室”的创建评比活动,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五、以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主题。学校定期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舞台,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1.抓实教育教学管理。按照全县教育发展大会精神要求,落实盱眙县第一届“教学节”各项评比活动,让全校师生的“教与学”相长,共同提高。
2.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广泛开展“广阅读”活动,仇集中学积极组建师生“读书会”,做实“333”工程。
3.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在扎实做好“课后延迟服务”的基础,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学校统筹规划学生作业布置,确保学校每天作业量不超过90分钟。为了进一步提高“双减”实效,积极开展“双增”工作。学校克服困难,开展“1+X”周末托管服务。“1”就是组织教师志愿者在周末辅导学生作业,“X”就是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现已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素描、国画、劳动实践等社团,让山里娃过有意义的周末生活。
六、常抓安全工作,确保校园安全
校园安全是建设温馨校园的保障。一直以来,学校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制订安全工作计划,完善各种安全工作预案及制度,定期检查和消除各种安全隐患。落实责任制度,使各项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利用学生集会、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等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内容包含交通,用电、食品卫生,防溺水防火、防震,校园防霸凌等安全知识。教育学生不吃过期食品,不买“三无”食品,上下楼格靠右行不拥挤,同学之间相互宽容,严禁打架斗殴……每个月的安全演练,进一步提高了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了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让安全隐患人人排查,安全工作人人知晓,安全防范人人参与。
七、构建和谐的关系,营造温馨的管理格局
建设乡村温馨校园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学校领导班子率先垂范,主动与教师交流,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把握学校的决策、意图,更好地贯彻学校的工作思路。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增进了解,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减少了之间的工作冲突,避免工作疏漏。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关注课堂,关注细节,主动与家长联系,构建了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温馨的管理格局。
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事间守望相助、同学间友好相处,家校间相互信任,从而打造出和谐温馨的校园。
八、工作成果
经过努力,学校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环境整洁雅致,校园安定有序,人际关系和谐,校内外洋溢着温馨的气息。学校教育教学硕果累累,2020年,学校党建品牌“党心暖留守”入选教育厅“一校一品”党建品牌项目。2021年,学校《根植家国情怀的山爸山妈关爱留守娃实践行动》入选省教育厅“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全县仅此一家。2021年,学校党支部先后被县委教育工委、盱眙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连续两年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荣获县局一等奖。教学成绩多年在全县同类学校走在前列,深受社会、家长好评。
九、今后设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打造乡村温馨校园,谱写校园新篇章,是学校不懈追求的目标。在新时代的感召下,仇集中学将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开拓创新、以德为本、以生为先、和谐共进、开创未来,全力打造,使学校的布局更合理协调,环境更雅致,校园更安定,教师业务更过硬,从而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让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学校将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为建设质量一流、家长满意的“温馨校园”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