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2号)文件精神,岚林寺小学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以“提质量、增内涵、树品牌、转作风”为主旋律,把内涵发展和人文关怀作为兴学育人的第一要务,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和师生幸福感,努力打造教学突出、管理一流、环境优美、生活温馨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岚林寺小学位于临洮县南屏镇新农村,坐落在美丽的南屏山下洮河之畔,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现有教学班17个,在校学生826人,有专任教师46人。学校活动场地充足,各种体育设施完善,录播教室、梦想教室、科学实验室、微机室等功能室齐全。宿舍楼配备各种生活设施,食堂管理规范,实现了“明厨亮灶”,可同时容纳240人就餐,满足了寄宿生的就餐需要。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动温馨校园创建
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的基本保障。我们严格执行《临洮县教育系统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先后3次修订完善了《岚林寺小学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着重在“精”字上动脑筋、在“细”字上下功夫,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为温馨校园的创建提供保障。
德育工作是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切实保障。学校结合德育工作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举办文体活动、法制教育讲座,评选“最美岚小人”和“德育之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班队会,组织学生参加“我是环保小卫士”等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团队。学校把疫情防控、财产管理、档案管理、食宿管理、卫生管理、安全隐患排查、水电暖常规检查等全部纳入后勤管理,成立了后勤组,制定了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各项工作责任到人,使后勤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精细化,让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舒适。后勤工作为创建温馨校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落实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社团活动,放飞五彩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积极开设特色课程,通过开展大课间、少年宫、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途径,以传承地方文化和“书香校园”建设为主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形成文化艺术、体育技能、手工制作、趣味知识、现代科技五大类活动项目,组建了32个活动社团。除每周星期四下午按时开展活动外,一些社团活动已融入平时的校园生活中,比如一些艺术类社团可以根据学校安排随时展示成果,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刺绣、书法、绘画、剪纸、刻纸、插纸等社团的作品又是校园文化装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周两次的校园广播为播音主持组的孩子们提供了较好的展示平台。学校日常的花草修剪、活动摄影分别由园艺组和摄影组的孩子完成,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较好地培养了自主、实践、创新能力。少年宫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道德修养和自信心显著增强,特长爱好和创新意识有效发挥,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2.书香校园,引领进书海。为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孩子们品味书香,学校力争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散发出文化的韵味。学校图书室、慈弘书屋、励志书苑、班级图书角、梦想教室共藏书一万余册,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阅读平台,成为他们快乐成长的加油站。学校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读书活动,班级之间、同学之间通过图书“漂流”活动,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老师做好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时做批注、做笔记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把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佳句、名人名言摘录在“阅读记录”中。学校通过每周升旗仪式和阅读课开展读书演讲、读书分享活动,在班内开设“班级小讲堂”,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收获分享给大家。双休日、节假日更要做到读书、休息两不误,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同时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提倡开展亲子阅读,增加孩子的阅读量。
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比赛、经典诵读活动,使校园内处处浸润着书韵、时时散发着墨香,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学校因此被县教育局、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评为临洮县第一批“书香校园”。
3.特色课程,探索助成长。学校依托“百草园”开发出校本课程“家乡特产集”,内容涉及地方特产和地方中草药100多种,每班每周安排一节实践课,让学生在“百草园”内观察各种中草药的生长规律以及外形特点。在校本课堂上,让学生结合实践观察深入了解各种中草药的药用价值,通过学习和实地观察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也发扬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三、提升学校内涵,打造温馨校园文化
学校立足长远,认真做好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把打造具有内涵式的校园文化作为品牌特色。目前,软化操场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操场周边打造的体育文化长廊将国家体育精神和学校体育文化深度融合,营造了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让校园内时刻充满运动之“乐”,校内栽种花草树木150多种,共计7000余株,让校园变成了花的世界、树的海洋。
1.设计“毓秀园”,引领校园核心文化。学校开辟了汇集“黄河水车”“马家窑彩陶”“翠屏仙境”和“紫松烟霞”山水壁画、仿古建筑等地方文化的“毓秀园”水景,寓意为“培育优秀人才的地方”,潺潺流水让校园灵动而有活力,优美的环境让学生充满朝气。
2.建设“开心农场”,普及现代农业知识。2019年11月,学校建成了以温室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以及循环水养殖系统为主,凸显节能、科技、环保理念的“开心农场”现代农业实践园。学校通过学习平长农业科技馆无土栽培技术,将其引进“开心农场”,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现代农业学习平台,科学实验课程也可以在“开心农场”内进行。农场内培育的黄瓜、西红柿、圣女果、西瓜、草莓又是孩子开展劳动课后喜获的“奖品”。负责“开心农场”日常管理的园艺组的孩子更是全校花草树木修剪的主力军。农场花卉区培育的蔷薇、月季、葫芦、南瓜等苗木,不仅满足了学校自身需求,还送给兄弟学校美化校园。农场内雨水收集系统年收集雨水约150立方米,抽送给校园灌溉系统,基本满足了校园内花草树木的浇灌用水需求。
3.打造“百草园”,丰富学校实践课程。学校打造的“百草园”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园内现有花草树木达109种(其中从南屏山和紫松山移栽中草药49种,地方特产18种)。“百草园”成为集稀有花木、地方特产和山间中草药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园,是老师和同学休闲散步、看书学习的闲情雅地,更是学生赏花识草、增长见识的知识天地,还是学校校本教学、实践活动的培训基地。整个园区小径凉亭、彩门竹篱掩映在红花翠柏之中,富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人文气息。学校“百草园”与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一样充满书香和童趣,必将给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
4.开辟“秋实园”,让校园成为劳动的乐园。学校打造的具有田园风光的秋实园,秋实园寓意“春华秋实”。园中有风车、摇椅、荷塘鱼池、观赏石、草坪、鹅卵石小径等景观,并在旁边开辟了种植区,让孩子们在田园式的校园内参与劳动、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让校园变成劳动的乐园。
5.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学校在楼道、走廊(一楼主要以“书香文化”为主题,二楼以“文明礼仪”为主题,三楼以“特色活动”为主题)、楼前等显著位置,规范设置了温馨提示语、励志名言标牌、墙体标语等,制作了精致的处室标牌,学校宣传橱窗、黑板报、阅报栏等宣传阵地展示内容丰富,使校园每一寸空间甚至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了教育对学生的熏陶。我们精心设计布置了党建文化、墙体文化、班级文化、餐厅文化、宿舍文化。党建文化宣传党的宗旨,墙体文化引领开拓创新的发展之势,班级文化体现健康向上的进取之风,餐厅文化彰显勤俭节约的尚德之行,宿舍文化展示青春活泼的阳光之气,在无声中浸润心田,让师生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
在努力打造环境文化和育人文化的同时学校加强“三风”建设。从日常穿戴、言谈举止中锤炼师生素养,提振精气神,让教师用人格魅力、渊博知识、高尚品德影响学生的言行,塑造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
特色文化的创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和课外实践活动内容,增强了节能环保意识,提高了科学素养,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四、关爱“四类儿童”,营造温馨校园氛围
关爱“四类儿童”是一项长期坚持并要具体落实好的工作,学校按照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教育扶贫的具体要求,根据特殊学生的个体需求,积极采取“一生一策”的帮扶措施,给予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帮助、爱心捐助,让这些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1.关爱寄宿儿童,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学校现有寄宿生202名,这些孩子主要来自附近六个山区行政村。由3名生活老师负责管理,每一个宿舍安排2名老师实施结对帮扶。帮扶内容从最简单地指导孩子洗漱、整理床铺、打扫卫生到谈心谈话、学业辅导、习惯养成等,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层楼配有全自动洗衣机,由宿管老师帮助学生洗衣物。利用学校太阳能热水供给系统和学校浴室,定期组织学生洗澡,同时还把热水接到了每一层楼,不仅为全体师生提供了充足的热水,还为学校每年节省用电4万多度,节约资金2万多元。学校食堂制定科学食谱,平衡饮食、营养配餐,不仅有美味可口的营养早餐,还根据地方饮食习惯制定出午餐和晚餐食谱,每周10顿饭没有重复的,食宿条件的改善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情暖“四类儿童”,共创温馨校园。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单亲儿童”“残疾儿童”档案信息,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爱网络。设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和“心理咨询室”,每周三由“爱心妈妈”带领孩子开展爱心连线、视频聊天、观看爱国励志电影、阅读朗诵、户外游戏、过集体生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定期与家长联系,交流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状态、生活动态,及时地解决孩子出现的困惑和问题。孩子把老师当作亲人,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在快乐中学习,在关爱中成长。
学校“四类儿童”帮扶工作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新华社、中新社、甘肃省电视台和地方媒体都曾报道过学校帮扶事迹,在“四类儿童”关爱这条道路上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近年来,教育部、省政府、省教育厅等各级部门对学校进行了调研和指导,尤其是市、县教育局对学校各项工作予以充分的指导和帮助,使学校得以快速发展,先后获“定西市先进单位”“定西市五星级德育示范校”“定西市优秀少先队大队”“临洮县名学校”“临洮县精细化管理示范校”“临洮县书香校园”等荣誉称号,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勤教善研的敬业精神”成为学校“岚小精神”的实质内涵和精神引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一步步壮大起来,学生人数从2014年的198人增加到现在的826人,教育教学质量从全县乡镇中心小学的倒数第一提高到现在的稳居全县前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学校一定立足现有,发挥优势,以求真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努力创建温馨校园,力争把岚林寺小学打造成全省最美乡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