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倾注教育用心共谋发展——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甸苴小学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2日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甸苴小学位于美丽的“云南第一村”,是红塔区大营街中心小学下设的一所乡村寄宿制完小。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乡村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大大提高了乡村及山区孩子们的幸福感,大营街甸苴小学就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个。为响应中央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从“精心布局校园”“改善办学条件”“扎实开展五育”“打造融和文化”“营造和谐氛围”“健全两大管理”六方面进行学校建设,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切身感受到温馨的教育环境。

一、精心布局校园

学校始建于1959年,目前占地面积11853.4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37.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804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1. 8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教师宿舍、学生厕所等,所有建筑均按国家规定设计建造,符合抗震、消防安全要求。现有11个教学班,班级人数均在40人以内,教室采光良好、通风顺畅。校园绿化面积4800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15.3平方米。学校整体布局错落有致、环境幽雅,适宜学习,被授予玉溪市百所“美丽校园”称号。

二、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立足于实际,着眼于学生的需求,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为学校办学提供保障。

(一)学校现有在职在编教师23人,学历均已达标,其中高级教师4人,红塔区新时代骨干教师4人、区级优秀教师3人、区级优秀班主任2人,市、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学员2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在校学生312人,其中住校学生223人。为满足住校学生生活需要,学校按要求配备食堂后勤人员4人,男、女生宿舍管理员各1人。

(二)学校所有教室均配备教学一体机,教学区域无线网络信号全覆盖,方便师生线上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以及直观性。

(三)学校建有学生宿舍楼和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共24间可容纳240名学生住校,每间宿舍配备高低床、物品收纳柜、洗漱用品台。宿舍各楼层配有公共卫生间及淋浴室,24小时供应热水。教师宿舍35套,为值日教师在校工作和休息提供便利。

(四)学校建有学生食堂。食堂分上下两层,设有操作间、分餐间、配餐间、储物间、清洗间,配备电气化设备,可同时容纳400人就餐。

(五)学校建有塑胶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及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设备,配有音乐教室、舞蹈教室、手工教室、美术教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图书阅览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等供学生社团活动及课外休息运动使用。图书室目前拥有藏书11903册,生均图书阅览量达40册。对全体学生定时开放,特别针对住校学生增加了开放时间和课外借阅量,丰富学生在校生活。

三、扎实开展五“育”

为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足开齐课程,结合寄宿制学校特点,劳逸结合、五“育”并举,严格落实。

(一)德育为中心

德是“养”成的,德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和带领学生坚定跟党走。1.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以“大国小家”为主题,开展弘扬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中队活动等,让师生深入了解祖国文化、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爱国的种子,从小根植于心间。2.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组织入学新生进行“点朱砂、启明智”活动、开展传统节日进课堂、诵读古诗文经典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3.安全法制教育。积极联系当地司法、公安、消防等部门开展普法活动和安全、防灾教育,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切实增强学生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智育为目的

智是“学”成的,智育要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学校始终引导教师成为陪伴学生走向成功的人,采用“三同步”教学管理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知识获得感。1.教与学同步。教学过程要有准备、目的和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反馈,学生的反馈是衡量一堂课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采用行政推门听课的方式,依据学生的反馈,结合教师教学设计综合实施评定。2.知识与方法同步。学校提倡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依托教研活动深入研究教材教法。传递知识更注重方法指导,增强学生举一反三和联系实际的能力。3.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同步。学校要求教师关注细节、关注过程,制定学生课堂过程性评价表。以每堂课、学生每天的表现为节点强化过程性评价手段,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统考科目齐抓并进,均衡发展,学校教学成绩全面提高。在2018-2019学年期末全区统测中学校综合排名进步两名,全街道九所学校中位列第六名,2019—2020学年,英语学科位列全街道第一名。

(三)体育为根本

体是“炼”成的,体育要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让学生真正做到身体健康,热爱运动。1.组建学校运动队。学校依托精品社团,组建学校男女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足球队多次代表大营街街道参加红塔区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均打入前八名;篮球队多名队员代表大营街参加红塔区小学生篮球比赛;田径队历次参加红塔区山区、城区田径比赛均有斩获,在2019年红塔区山区、城区田径比赛中获山区组第六名。2.“三操”健康教育。早操:住校学生早上7点准时由值班教师带队出操;课间操:全校参与,形式多样,周一、三、五广播体操结合跳绳,周二、四广播体操结合走、跑、跳运动;眼保健操:上午第三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结束进行。

(四)美育为桥梁

美是“化”成的,美育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连接世界。1.“美文美乐”熏陶教育。学校组建校园广播站,定时播放适宜学生欣赏的音乐、朗诵学生美文,陶冶情操,同时也为学生写作提供展示的平台。2.“书画”现场大赛。学校依托美术、书法课培养学生书法基础、了解绘画知识,搭建社团活动平台提高学生书法、绘画实践和鉴赏能力;以“书法绘画”现场大赛为契机展示学生书法、绘画作品,让学生学会发现美、记录美,增强审美意识。学校多次承办并参加红塔区现场书画大赛,学生作品均有获奖。

(五)劳育为基础

劳是“干”成的。1.学校定期举行“寝室是我家,完美靠大家”评比活动。探索出345宿舍管理模式,即:三责、四面、五线,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良好生活习惯。落实三责:落实值班行政和值班教师、宿舍管理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职责。每天到宿舍指导学生整理内务、检查卫生工作和组织午休、晚睡工作。保证四面:学生宿舍楼地面和墙面干净整洁,无污物,无粘贴物;床面平整、干净,无污物;窗面保持干净透明。保持五线:宿舍内鞋子摆放一条线、口缸牙膏牙刷一条线、毛巾一条线、脸盆一条线、香皂一条线。2.卫生劳动教育。坚持个人卫生与校园卫生同步的模式。即: 入校或进班前,检视自身卫生情况,要求“衣冠正、形得体”;每周一次大扫除、每天两次小保洁;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卫生习惯、主人翁意识。

四、打造“融和”文化

学校生源复杂,来自于大密罗、甸苴两个社区,一部分学生是流动人口子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以“融和”文化为核心,确立了“明理、自强、励志、博学”的校风;“融情于教、和乐于学”的教风;“自立、拼搏、合作、共赢”的学风以及“尊重个体,和而不同,塑造一群具有完整个性的人”的办学宗旨。将教学楼命名为“融艺楼”、学生宿舍楼命名为“融友居”、教师宿舍命名为“融德馨”、学生食堂命名为“融乐堂”, 彰显“融和”文化。同时把校园文化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开展“一个核心、四个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一)党建文化

学校以党建为引领,把党建工作融入学校各项工作。学校有正式党员5名,预备党员2名,达到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基于这一优势,学校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教师队伍管理,强化意识形态工作。1.扎实开展党建工作。通过学校党建引领学校工作。2.打造党建活动室,为党员活动提供阵地。3.积极组织党员教师培训,夯实先锋模范作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形成“党建引领教育”的良好局面,学校党支部两次获区级、街道级“优秀党支部”称号,三位党员教师先后获区级优秀党员称号。

(二)民族特色文化

以民族团结为基础,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目前,学校有少数民族学生184人,约占总学生总数的60%,以彝族学生居多,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快融入校园,学校充分挖掘彝族文化并使之融入校园生活。1.以课堂教学为纽带,用好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开足开齐民族团结课程。2.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成效。3.以社区为依托,让彝族文化传习进校园。2019年学校获评红塔区“民族团结示范单位”。

(三)校园体育文化

以体育力量为动力,培养向上拼搏精神。学校组建男女足球队、篮球队、田径队,成绩斐然。被授予“国家级篮球特色学校“玉溪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市级足球训练网点”等荣誉称号。

(四)养成教育文化

以“抓课堂常规、抓内务管理、抓精神面貌”践行养成教育,内化立德树人理念。学校把每学期第一周确定为养成教育周,利用每天下午的时间进行站姿、坐姿、队列以及内务整理的训练。一、二、三年级同时开展 “班级常规”比赛,培养学生规矩意识,让学生“站得直、坐得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养成教育的开展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认可,2016年7月红塔区寄宿制学校管理现场会在学校顺利召开,2019年1月,代表玉溪市迎接贵州省毕节市寄宿制学校管理考察团参观检查并作经验分享。

五、营造和谐氛围

(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重要指示,学校积极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以校长牵头上下联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学生家庭调查、走访,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现23名建档立卡户学生人人有帮扶,让国家专项资金真正发挥效用,让困难学生摆脱贫困思想包袱,安心上学, 2019年底实现在校建档立卡户学生全脱贫。

(二)作为寄宿制学校,始终坚持培养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师生关系,以师德师风为准绳、以热爱学生为切入点,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尊重和温暖。

(三)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促家校联动。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征询家长意见,设立 “意见信箱”“学校开放日”“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学校管理、学生在校情况,加强家长与教师、学校的联系。

六、健全两大管理

(一)安全管理

安全工作重于泰山。1.学校设立校级安全管理员、班级安全管理员,每天排查安全隐患并记录,确保安全问题早发现、早排除。2.学校与教职工根据岗位要求签订责任书,一岗双责。3.严格执行教师早、中、晚分时间段、分岗位职责值班制度,切实保障校园安全。4.配备安保人员2名,购置了安保器材,定期培训, 24小时进行校园巡逻。多年来,学校从未发生安全问题。

(二)后勤管理

1.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和困难学生补助政策,确保每一项政策都宣传到位,落实到位,监管到位。2.成立后勤工作领导小组,按“6T”模式管理食堂。严格执行陪餐制度,定期针对食堂各项工作进行反馈和总结。每学期召开两次寄宿制学生家长会,邀请家长代表每学期免费品尝学生饭菜,广泛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校务委员会每月对食堂账目进行审核、公示,确保食堂安全运营,学校从未发生过食品安全事故。3.学校制定寄宿制相关管理制度,与宿管人员签订责任书,学校事务负责定期检查,切实保障住校学生住宿安全,加强日常起居、生活习惯的培养。

校园文化的引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谐氛围的营造及硬件设施的完善,明显提高了大营街甸苴小学的办学能力,打造了温馨的育人环境,在助力教育扶贫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把打造温馨校园工作长期开展下去,让校园温暖深入人心。努力办成一所管理有温度、文化有深度、教学有高度的乡村寄宿制完全小学,为乡村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