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青海精神 发展农牧区教育——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中心学校创建乡村温馨校园案例

来源: 青海省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2日

一直以来,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中心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青海的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扎实开展“四爱三有”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建文明、团结、温馨的先进学校,坚持以“以善治校 以善育人”的办学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农牧区教育。现将学校创建乡村温馨校园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中心学校坐落在巍巍昆仑山脚下,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校内外自然人文环境优美和谐。它的前身为格尔木市第一所帐篷学校——阿尔顿曲哈萨克帐篷学校,成立于1954年8月。2005年初撤乡建镇时更名为郭勒木德乡中心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4176平方米,建筑面积7694平方米。现有22个教学班,中小学在校生1123名,教职工65名,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

近年来,按国家标准先后建造了教学楼、教工宿舍楼、开水房、水厕等,安装了净水机,提供了营养早餐,统筹安排了通勤车等,满足了师生基本的工作、学习、生活要求。学校现有特色图书室、计算机室、音乐室、美术室、教职工之家等各种功能室16个,有近10000平方米的操场和4800平方米的塑胶场地,各班均实现了班班通和电子白板教学设备,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心学校与格尔木市的发展历史同步,跨越半个世纪,历经岁月沧桑,曾四迁校址,五易其名,积淀了厚重的校园文化,承载着格尔木市农村牧区教育发展的历史,开启了格尔木市教育事业的先河。多年来,学校秉承“特色育人,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倡导“敬业爱岗 智慧创新”的教风、营造了“弘文 尚德 乐学 励志”的校风,因校制宜,注重特色,学校本着规范化管理的理念,努力创造出了格尔木市农牧区示范学校样板。

二、多措并举,打造“善文化”特色

2018年,学校倾力打造“善文化”的特色校园文化,通过 “善文化”理论构架、大力弘扬“上善文化”,培养“至善教师”,构建“崇善课堂”,培养“美善学生”,建设“扬善校园”。从内涵挖掘来构筑全体师生的道德“灯塔”,努力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树立全体师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极推行“善德”教育,“以善定规,以善导言,以善立行”,学校积极推行“善德”教育。以“活动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善文化”的兴趣,是实现传统“善文化教育”与品德教育整合的有效手段,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以“善德”为主体的德育特色。

(一)开展“善文化”综合系列教育活动。如,坚持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教育,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以“善文化”为载体,抓好黑板报,校园广播站建设,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好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工作。校工会、校委会时常组织慰问离退休老教师、孕产妇教师;关爱家庭困难教师与学生,看望生病教职工,时刻让全体师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师生在正常的生活学习中,接受“善”的教育,渗透“善”的思想,实践“善”的真义。

(二)开展“文明交通行,安全上下学”活动。为保证学生上下学时的交通安全,各班级在放学时统一站队由班主任负责带领至公路口,值周教师和班主任负责疏导交通,指挥学生安全通过马路,让学生安全,让家长放心,赢得了所有家长的肯定和赞誉。

(三)历年来团队建设精彩纷呈。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汉字书写比赛;“我邀明月颂中华”诗歌朗诵比赛;“祖国在我心中”红歌比赛;“民族团结一家亲”手抄报比赛;隆重举行新团员入团仪式暨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历年的“阳光杯”篮球赛和才艺大赛中学校均获得优异的成绩;开展节日系列传承文明活动等,如每年的六月学校在郭镇中心广场举办“童心向党 争做好少年”庆“六一”文艺汇演,十月国庆节开展“感恩祖国、歌颂祖国”为主题的庆国庆活动。

持续开展好书伴成长,书香溢童年 ——“世界读书日”活动;每年清明节都组织师生前往将军楼公园缅怀先烈活动和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活动中,党团少开展以“敬老爱老、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活动,前往郭镇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党支部每年组织党员教师开展“你的心愿,我来实现”的帮扶助困活动。学校还成立了“小黄莺”童声合唱团,传唱红歌、民族团结歌曲和校歌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展示了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学校近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成果,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学校团委被评为市级“红旗团支部”和“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胡杨中队被评为青海省优秀少先中队。历年来学校获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健康单位”“控辍保学先进学校”等荣誉。一系列荣誉的获得提升了师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师生的拼搏精神和进取精神,也为学校创建乡村温馨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不懈奋斗,提升教学质量

(一)提升教师业务素质。针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学校积极派教师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大教研活动,邀请市教研室及市级骨干教师深入学校进行诊疗指导教研,加大校本教研力度,经常开展以“观课、评课”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以研促教,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2016年中考名列全州第26名,2017年顺利冲进全州前十,名列全市第八。被海西州教育局评为“2016—2017学年中考成绩优秀学校”。2018年中考政治取得全市单科第二名,体育名列全市第四名,其他学科也取得长足的进步,赢得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赞誉。

(二)家校联席共促发展。2017年成立了第一届家长委员会,重大活动请家委会成员参与,使家长对学校工作有了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更加配合支持学校的工作,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班级微信群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国家有关教育的惠民政策,全面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生在校学习思想情况和学校开展的各项工作,使家长对学校工作有了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召开家长会时各班家长到会率在95%以上,凝聚起家校共同育人的合力。

四、资源整合,充实教学内容

(一)“墨竹书阁 云飘书香”图书室。学校“墨竹书阁 云飘书香”图书室总面积360平方米,图书总量达29071册,生均达到30册,可满足全校师生借阅。室内藏书共分为5大类,22小类,内容涉及哲学、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图书分类上架,并在每个书架上进行适当标注,以便学生查找。

图书室分时段对全校师生开放。还配有图书阅览室,可容纳60名师生同时阅读,优雅的读书环境,浓厚的书香氛围,使学生流连忘返。较高的图书借阅率,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文学素养提供了保障。为了满足同学们的阅读需求,学校在每个班设有特色图书角,实现图书馆管理自主化,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图书馆的小主人。

(二)“科学乐园”科技馆。学校“科学乐园”科技馆于2016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60平方米,主要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对师生进行科普教育,增强学生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提升农村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科技馆内展品涵盖电磁学、光学、力学、几何学等学科,设有“健康生活”“声光体验”“运动旋律”“电磁探秘”“魅力数学”五项内容,共有18种科技设备。
   学校科技馆主要教育形式为展览教育,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参与互动的形式,反映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鼓励学生动手探索实践,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自身科学素质。

(三)“红领巾之家”少先队活动室。“红领巾之家”少先队活动室位于教学楼二层,面积约90平方米,专室专用,明亮整洁。这里始终发挥着“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在这方小天地里,记录着少先队活动的点点滴滴。头顶的五角星交相辉映,照耀着少先队员的心,学校定期在队室举办少先队活动,目的是培育热爱少先队,热爱祖国的优秀少年,并让孩子们在健康向上的环境下快乐成长!

(四)“妙笔生花”美术室。学校美术室配有画板20个,石膏像15个,静物25个等比较系统全面的美术设备及画具。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采取由简到繁,逐层深入,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位学生能够自我发现美,鉴赏美,并能够动手创造美。美术室中的美术作品,如:素描、简笔画、水粉画等,都出自学校学生之手。

学校还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组织美术绘画比赛,并开设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素描、水粉、儿童写意画,书法创作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和基本技能。

学校配备有体育器材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地理实验室等功能室,这些功能室的使用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孩子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追风赶月向未来,春华秋实在中心。已经走过六十六个春秋的中心学校,桃李葱茏,生机盎然。昨天的中心学校是一首记录辉煌的壮丽史诗,今天的中心学校是一曲催人奋进的青春之歌,明天的中心学校定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希望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