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市柏垫镇初级中学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建校于1958年,占地53000多平方米,现有学生575名(全部寄宿),教职工59名,2019年入选“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校”。近年来,学校秉承“勤学劳体,润德养习”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创建“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的工作目标相结合,着力建设环境优美、安全舒适、质量优良、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温馨校园。主要做法如下。
一、环境育人,让学校成为乡村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学校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振兴乡村教育,办老百姓家门口满意的学校。一是建设美丽乡村学校。广德市柏垫镇是以自然风光和红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小镇,是“全国避暑旅游最佳目的地”;境内“英烈山”被列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金龙山脚下,与镇政府街道隔汭河相望,地势开阔,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理想的求学佳境。二是学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舒适。近年来,学校先后投资近150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了教学楼、行政楼;对老旧的综合楼、食堂、公寓、厕所等进行了加固改造;改扩建了300米塑胶跑道、人造草皮足球场、3个标准塑胶篮球场;校园教学、后勤、运动等区域功能齐全,可保障800—1000名学生学习、活动和生活需求。学生餐厅达到明厨亮灶要求,获评“广德市文明餐桌”称号;公寓、浴池宽敞明亮,干净卫生,使用舒适;运动场不仅能满足学生课外活动及锻炼需求,同时对社区免费开放,为周边群众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服务;为加强寄宿生服务和管理,学校利用老校舍改建教师周转宿舍,解决教师临时住宿和休息难题。图书馆藏书50000余册,人均达80余册;学校专门设有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等独立使用的功能教室。近三年,学校积极加快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校园无线网全覆盖,“班班通”全员熟练使用,录播教室使用频次高,电子备课、无纸化办公等正不断推进和完善。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日趋优化。学校有教职工59人,教职工队伍学科结构、年龄结构日趋优化。其中:体育专职教师4人,音乐舞蹈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1人;美术和书法兼职教师2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人、兼职4人。学校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研活动丰富多彩,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课程育人,让乡村孩子享受丰富多彩有质量的教育
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实践育人。一是严格落实国家课程。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按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坚持新课程改革,落实各项“减负”工作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保证寄宿生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二是实施特色化校本课程。围绕“体艺、科技、信息技术、文学、益智、棋类”六大类别,共开设足球、篮球、乒乓球、科技制作、音乐、舞蹈等17个社团课程,做到“四有”,即有课表、有课时、有辅导教师、有专用场所,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小社团也会玩出大名堂”,社团活动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特长,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可喜成绩,科技社团多次获省、市奖项,2019年,科技社团科技发明成果获“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是落实落地劳动课程。紧紧围绕劳动教育的要求,从“课程设计、基地建设、动手实践”三个方面落实落地,在校园内开辟建设“校园生态农场”,占地2600多平方米,包干到班,四季种植瓜果蔬菜,学校还建有果园、茶园,供学生劳动采摘,传承传统农耕文化。同时,学校积极开展手工制作、科技发明、职业体验、家务劳动、卫生保洁、公益活动等多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践,实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工作目标。四是实践德育课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紧紧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进行实践,以养成“人生九个好习惯”为抓手,拓展德育载体,丰富德育实践。学校把校门口通往教学区的150米主干道,打造成为培育学生九个好习惯的“养成大道”,两旁依次设置学、读、竞、净、健、思、劳等九个好习惯标准的宣传品,成为学生“进校第一课”;校园墙壁、走廊、教室处处设置《中小学生守则》、名言警句、道德规范等宣传品,师生认真上好思政课、周会课,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抓好“我的中国梦”“三爱三节”“我们的节日”“民族精神月”等主题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建设“阳光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同时,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共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心态,营造幸福温馨的校园氛围。
三、文化育人,让乡土文化助推学校走上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围绕“绿色校园、人文情怀、劳动育人、和谐发展”四个方面,打造“乡风田韵”绿色校园文化特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是建设“绿色校园”。加强绿色环境建设,以植物多样性装扮校园,让校园成为“植物园”,有枸杞、香榧、野生红豆杉、红绿杜鹃等诸多名贵树种,截至目前,学校已种植植物100多种。同时,让“绿色”深入人心,延伸到“绿色行为”“绿色课堂”,开展节能环保、垃圾分类、爱护自然、不食用野生动物等“绿色教育”。2017年10月,校长徐寿友撰写题为《“乡风田韵”绿色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的论文获得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专家指导老师的充分肯定。2019年,学校获评“宣城市绿色校园”。二是建设“书香校园”。学校通过实施“111711”工作举措,让校园成为“图书馆”,让孩子爱上阅读,弘扬阅读文化,打造书香校园。“一馆”:建设800余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50000余册,内设阅览室120多平方米,每年征订40多种报刊;“一员”:为方便学生借阅,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1名,图书管理员曾获“安徽省图书馆榜样人物”称号。“一角”:每个班级设一个图书角,定期实行“图书漂流”活动;“七雅”:建设“博雅、静雅、文雅、慧雅、淑雅、谦雅、闲雅”等室外“七雅”书吧,学生徜徉校园,随手可取,随处可读;“一课”:七、八年级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由语文老师负责辅导;“一节”:每学期举办一届“师生读书节”,举行简朴而隆重的启动仪式。读书节期间班主任、语文教研组负责跟踪推进,推荐书目,答疑辅导,师生通过演讲、讲故事、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展示读书成果,读书节历时一个月,校园书香弥漫,书声琅琅。
四、协同育人,用爱和责任建设温馨幸福美好乡村教育
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不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温馨幸福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网络。一是用文明与最美的理念引领校园建设。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党、团、工会工作规范。同时,加强教职员工师德考核,将学生言行举止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持续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最美办公室”“四有好老师”、“新时代好少年”“文明职工”等评选活动,既用制度管人,也用感情化人,文明风尚和传统美德深入人心。二是用关爱与责任感动校园。学校师生关系亲切民主,教师在言传身教中,以爱育爱、传承温暖;学生在比学赶超中学有标兵、争做榜样。特殊学生、留守儿童建档立册,挑选德育导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活动室”定期开展关爱活动,将温暖和关爱传递到学生心中。成立师生志愿服务队,党员教职工常态化组织“红色星期六”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区、敬老院、幼儿园和困难学生家庭,架起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的“爱心桥”,成为亮丽的风景线,获得社会高度评价。三是用安全管理守护校园。学校建立完善的寄宿生安全管理规范,门卫室配门卫、保安各1名,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学生宿舍每个楼层配备1名管理老师。每天2名行政人员值班、每班1—2名教师留校辅导,留宿陪餐,班主任每周至少留宿两晚,参与寝室管理。加强学校“三防”建设,校园监控全覆盖,《学校值班职责》《寄宿生安全管理规定》《食堂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校园安全排查和整改制度》等管理制度落实有力,为学校师生安全保驾护航,让学生舒心、家长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