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回族女子学校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舒适温暖具有文化氛围的学习生活环境氛围,构建了一个管理科学、和谐稳定、环境优美、积极向上的温馨校园,确保乡村孩子享受公平有温度的教育。
一、学校基本情况
大通回族女子学校始建于1982年,2010年根据学校结构布局调整,与塔尔镇中心校合并办学,现为九年一贯寄宿制农村学校。合并办校以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发展民族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目标,牢固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生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环境建设,以舒适的生活环境、良好的育人氛围,完善的建设机制,把“乡村温馨校园”建设融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之中,贯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当中,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彰显教育的温度,办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教育。
二、主要做法
(一)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位于大通县塔尔镇政府所在地塔尔湾村,占地面积59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319平方米。教职工119名,学生2318名,设立45个教学班,住宿生759名。
2010年校安工程项目实施,为学校修建教学楼2幢、学生宿舍2幢、食堂1幢,有效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使得各种教育资源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校食宿条件、当地青少年上学难的问题得到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有了保障,解除了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学校校园布局合理,分区明显,建筑错落有致,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各类教室、功能室配套齐全,各项配套设施完全符合安全规范要求,“最美的房子是学校,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成为现实。办学条件的“脱胎换骨”,缩小了校际差距,促进了城乡教育公平,增强了学校吸引力、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强校园建设,优化保障措施
学校先后配备了价值170.8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和80203册图书,装备了9个理化生实验仪器室,12个功能室,4个图书室、2个阅览室。每个教学班级都装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互联网接入,满足了日常信息化教学的需要。食堂严格按照校园食堂安全规定执行,就餐环境干净、卫生、安全,于2015年实现了营养午餐学校供餐,满足了全校2000余名师生的就餐需求,是食药品监督部门认定的“A”级标准食堂和全县“绿色食堂”“先进食堂”。学校宿舍建设致力于打造“温馨家园”,不仅为寄宿生提供必要的生活需求,而且通过文化打造等手段,为他们营造家一般的环境,通过开展“文明宿舍”评比及“内务整理”比赛,培养寄宿生的自理能力和养成教育。学校食宿工作多次接受省市县各级部门的检查和观摩,得到一致好评。
(三)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全面发展
1.突出德育实效。学校把“四爱三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了爱在课堂、爱在文化、爱在活动、爱在聆听、爱在行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刊和校报、班会、团队会LED电子屏、展板等宣传教育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梦”主题教育,弘扬了校园文明正能量。学校健全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体制,一方面健全服务体系,丰富留守儿童校园生活,使他们吃住有保障,生活有乐趣;另一方面建设心理咨询室和卫生室,保证他们在心理上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2.提升智育水平。学校坚持开展“讲师德、正校风、强素质、树形象”的师德教育活动,倡导广大教师在行为上做学生的表率,在事业上做学生的榜样,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按照“以人为本、注重过程、引领激励、自主发展”的思路,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规划,通过“青蓝结对”“岗位比武”等活动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根据学校实际和“大通好课堂”建设标准,从提高课程执行力、教研指导力和教学有效性方面着力,以减负增效为着力点,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和针对性辅导,组织开展了“精准教”“多元学”“显性评”主题教研竞赛活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和谐平等交流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3.强化体育锻炼。学校坚持健康第一,实施体育固本行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认真落实体育艺术“2+1”活动,改革大课间,打造篮球特色项目,坚持每年举办一次阳光体育运动会和篮球比赛、“六一”文艺汇演、“国庆”地画大赛、演讲比赛、金秋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检验了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效果,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为了给住宿生创造幸福生活的空间,举行了夜间大课堂,才艺展示、夜读经典等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与才艺,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4.增强美育熏陶。学校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以培养学生才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为目的,建设了乡村少年宫,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成立了多个学生社团,设立了象棋、书法、二胡、舞蹈、儿童画等十几个项目,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文化建设,打造美丽校园
立足于学生终身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学校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分步骤逐年落实到位。一是三风建设到位。确立了“文明、诚信、和谐、进步”的校风,“敬业、爱生、进取、奉献”的教风,“刻苦、尊师、严谨、求新”的学风,激发师生昂扬向上奋斗动力。二是文化建设到位。各类教育活动场所齐全,校园环境春有花、夏有荫,芳草如茵,鸟语花香,与庭院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交相映衬,形成了“喜有绿荫伴书香”的浓厚校园文化。三是教育氛围营造到位。充分利用文化墙、文化石、宣传栏、走廊文化等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间教室里张贴《中小学生守则》。建设民族团结教育文化园,在廊柱镌刻民族知识,展板展示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在晨读、闲憩的时候,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校园内人文景点与自然美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绿色文化。2017年,学校被西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西宁地区“花园式单位”。
(五)建设融洽关系,彰显人文关怀
学校严禁体罚和歧视学生,倡导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在成长中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同时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通过举行各种团建活动、仪式教育和集体比赛,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校认真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建立了辍学生动员返校及帮扶制度,加大了对建档立卡户学生的资助和减免力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学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组织师生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当地社区的文化建设宣传活动,帮残扶贫,培育了和谐共生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挖掘乡土红色资源,依托自卫反击战英烈马占福、谢生海纪念园建设了思政教育体验基地,长期向社会开放,两年来,先后接待了社区和县属单位约600名党员群众的参观和学习,发挥了学校文化中心辐射作用。为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从课堂教学评价到期末学业评价,从运动会到家长志愿者活动,从校内共育活动到校外实践活动,学校都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共享教育发展和孩子成长带来的幸福感,使其成为学校形象的维护者、学校品牌的宣传者、教学工作的监督者、质量提升的献策者。
(六)加强安全管理,保障身心健康
学校各类设施管理制度和职责齐全,实现了人防、技防、物防全覆盖。定期开展校园隐患排查和各类应急演练,邀请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在校内进行治理校园欺凌专项活动。利用校内宣传教育平台,大力开展禁毒、防火、防溺水、交通、食品等安全指导教育,教会学生自救自护等基本常识。2019年,学校被评为西宁市平安示范校园
食宿工作制度健全,环境清洁卫生。食堂管理本着“安全第一、规范管理、严格把关、质量至上”的工作理念,严格工作管理,规范操作流程,按照“荤素搭配适宜,保证营养供给”的原则用好用足营养餐政策,保证就餐学生“吃得饱、吃得好”,使食堂工作朝着规范有序、科学的方向不断迈进。宿舍24小时专人值守,建立了住宿生自治制度,做到了定时检查、及时反馈、按时整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目前学校宿舍环境清洁,文化氛围浓厚,各种生活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窗明几净,舒适温馨而有个性,楼道卫生间无异味,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亮点及成效
(一)校园文化发展有新面貌。2016年以来,学校被评为西宁市首届“文明校园”,2016年、2018年连续两届蝉联西宁市“文明单位”,2018年,学校被评为大通县首届“诚信校园”,成为大通县诚信教育基地。2020年被评为青海省文明校园。2015年被大通县委、西宁市教育工委评为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2018年,学校被列为西宁市首批民族团结教育进步示范点。随着全校师生的参与和创建活动的延伸,“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二)教育教学质量有新提升。学校贯彻和落实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得到了综合发展。2016、2017连续两年被评为大通县“教育质量突出单位”。2017、2020年被大通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在西宁市篮球比赛中,学校篮球队连续两年获得第四名,以及姚基金中小学篮球西北赛区选拔赛二等奖。舞蹈队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全县经典阅读比赛中,学校获得二等奖,机器人社团在青海省中小学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市青少年学法用法比赛中,学校代表队先后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学校办学成就先后被青海日报等多个省内媒体报道,扩大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今后,学校将继续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积极探索育人新途径,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厚度,力促温馨校园建设不断提档升级,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书写民族地区教育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