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教育网络培训心得

作者:郭伟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11-06

三个月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教育网络培训示范班学习经历,让我对总体国家安全观从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再到意义价值、教育途径等多个维度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作为一名从2013年就开始从事公共安全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专门研究的教科研人员,我在完成相关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又查阅了大量相关论文和专著,做了详实的文献综述,并结合我自己从事安全教育教研工作,撰写了此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国家安全教育的内涵

国家安全教育,是根据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和要求,以一定的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知识,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以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就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方向性教育,使公民在成长中逐渐具备国家安全意识;通过国情教育、国防知识教育等认知性教育,使公民获得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知识、信息、基本经验;通过社会责任感教育、国家安全法教育等规范性教育,使公民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心理教育、危机应对教育等实践性教育,使公民在面对各种正在或可能给国家重大利益造成影响的威胁时,具有维护和获取国家重大利益的行为能力。

二、国家安全教育的现状

首先,宏观层面主强调要具备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居安思危是中国传统安全智慧,是国家进行安全战略布局时必须汲取的营养。其次,中观层面强调要加快建立权威、高效、统一的国家安全体制机制。从国家安全的制度体系、思想理论、法治建设、方略谋划、宣传教育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国家安全的总体布局。最后,微观层面强调要在高校安全教育、文化安全维护、网络安全治理、应急管理对策、反恐应对策略、情报安全应对、边境安全应对、海外利益维护、军事安全维护、海洋安全应对方面进行具体的国家安全治理实践。

此外,学者们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反恐应对策略转型升级、情报工作的变革等也进行了研究。

三、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国家安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以“国家安全教育”为题在知网进行研究检索,共搜集教育类文献资料262篇,其中高校安全教育研究有216篇,占整个研究结果的8成,说明目前对国家安全教育的研究对中小学阶段的重视不够。

2.对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过于狭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的把握不到位,没有形成“大安全”理念,而是将维护国家安全局限于反间谍、保家卫国等方面,将国家安全狭隘地阐释为领土安全、军事安全、国防安全等传统安全,对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等非传统安全不够重视。

3.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在推行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相关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细化、落实到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4.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形式相对单一,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说教的课堂教学方式。单调的教学内容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

5.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协同机制尚需完善。对青少年的国家安全教育并非只能在学校开展,也并非学校一方的责任。深入推进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大力支持,必须调动社会、家庭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推动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工作。

四、国家安全教育的改进建议

1.科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国家安全教育首先要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总纲领,深化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解和认识,把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的首要目标。

2.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加强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要用足、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特别是发挥好思想政治课在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3.积极构建国家安全教育共同体。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共同关注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积极构建国家安全教育共同体,形成国家安全教育合力。学校要借助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各种渠道,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助力国家安全教育。同时,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和宣传、公安、司法、文化、共青团、关工委、社区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为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

4.大力推动国家安全教育大中小一体化衔接。当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整体性设计和系统性方案,各学段之间教学内容重复交叉,缺乏有机衔接,国家安全教育也面临这一问题。为此,在国家安全教育中,要加强总体规划设计,注意各学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断推动国家安全教育实现大中小一体化有机衔接。

(作者单位:沈阳市教育研究院)